Deafheaven - Infinite Granite

by DOPM
infinite_granite.png

對熟悉Deafheaven的樂迷來說這張《Infinite Granite》可以說是一張不太尋常的作品,簡單來說主唱George Clarke減去了大部分黑金屬音樂中的尖銳嘶吼的唱腔,編曲變的更加有結構又不失變化性,以傳統的主歌—副歌取代原本後搖滾式的長篇幅起承轉合,整體音樂風格更專注在Shoegaze曲風上,多了夢幻又不失厚實的吉他音牆疊砌,少了點他們過往的實驗性,在旋律性的改善上下了不少苦功。讓人想起當年他們粉紅色封面的《Sunbather》將黑金屬混合後搖滾所做出的極限音樂所引起的論戰,一些金屬搖滾樂迷不願認同這是一張金屬專輯,因為它違背了這種音樂所該有的樣貌,但因為獨立音樂網站的評論使它卻吸引到獨立樂迷的注意,打破了樂風光譜兩邊的藩籬,Deafheaven也因此證明了那些無形因主觀音樂喜好、品味所築起來的高牆是可以被打破的,而這次《Infinite Granite》則又拐了一個彎,跌破了大家的眼鏡,從粉紅色的偽金屬到鈷藍色的真瞪鞋,鐵漢這次是真的鐵下了心要展現柔情。

Deafheaven這次找來曾製作過M83、School of Seven Bells、Wolf Alice等團的知名製作人Justin Meldal-Johnsen來協作他們完成《Infinite Granite》,這也讓這張作品帶來給人全然不同的體驗,要馴服這群硬漢也不是這麼簡單的任務,首先George Clarke習慣用乾淨輕柔的唱腔來唱歌,吉他手Kerry McCoy的編曲要更有結構,收斂黑金屬音樂中會用到的技巧,讓他的吉他更能呈現出那種深鬱又透明的音色,反倒是鼓手Daniel Tracy還是火力全開,不時還是能聽到黑金屬音樂中的雙踏、Blast Beats。

首曲〈Shellstar〉描述了加州受大火與洪災之苦的景象,明亮的吉他音色加上George如鬼魂般的低吟唱腔 (多麼讓人不習慣) 從主歌轉換到到副歌時再加入相當具有空間感的音牆,相當Slowdive的編曲方式,有點老套但老瞪鞋迷們就吃這一套。難道你說〈In Blur〉延遲效果的吉他聲響不就是向Ride的〈Vapour Trail〉致敬嗎?George將人因喪子之痛而向神尋求慰藉的徒勞無功寫進歌曲。

而〈Great Mass of Color〉描繪了因失眠所經歷的清晨時刻,感受太陽尚未升起的透明之藍照射進他的床上,也因此讓他想起兒時的自己,以及他的成長之路,曲末George的嘶吼與他乾淨的嗓音同時出現,也是整張專輯最驚悚的時刻,彷彿他讓兩個不同的自己同時存在,也象徵了現在的他想起了過去的他這件事。〈Lament for Wasps〉延續失眠的主題,他描繪了鈷藍色何以在他失眠的時候為他帶來慰藉,這顏色也是整張專輯想要代表的,想給人溫暖,心安的感覺,Kerry施展了他驚人的吉他技巧,從透亮的分解和弦到一層層厚重的音牆再到快速的獨奏掃弦,最後Daniel再來個無盡的快速大鼓雙踏,給人一種原來金屬團玩瞪鞋音樂又不失本性的感覺。

Kerry口口聲聲說Radiohead對他們有多大的影響,又說《Infinite Granite》是他們的《Kid A》,但基本上很難聽到在曲風上有很直接的關聯,除了〈Villain〉跟〈The Gnashing〉這兩首我個人覺得跟Radiohead有一點點連結,〈Villain〉在情感的堆疊上還滿〈Creep〉的,整體的樂風也是專輯中獨樹一幟的,George在歌中唱著他家族中發生的酒精成癮與暴力問題,以及它如何影響到後代。

如同Radiohead在《OK Computer》時期氛圍的〈The Gnashing〉應該是在旋律上最直接的一首歌,巨大的聲響將暴力情境轉化成樂音,以母親的角度來看喪子之痛,將苦痛隨著樂音傾倒而出。George因失去好友而寫出的〈Other Language〉以詩詞表達他的哀悼之意,而他也在夢中夢見他的好友,因此將這夢中的遭遇寫成歌詞。

最後的〈Mombasa〉也是專輯中最長的曲目,George將在醫院照顧生病爺爺的經歷寫成此曲,雖然他爺爺對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感到抱歉,歌曲唱著死亡所帶來的自由與仁慈,歌曲前段甚至加入了原音吉他如同一首柔情的民謠,後段則又再度展露出他們的黑金本性,狂暴的嘶吼與吉他響透雲霄,以絕妙的吉他爬升音階為整首歌畫下句點。

對喜歡Shoegaze音樂的人來說,絕對可以在《Infinite Granite》找到除了懷舊以外全然不同的感覺,這張想必也會是Deafheaven最容易入門的一張作品,每一首歌都扎扎實實的將旋律與情感灌入進去。對Deafheaven來說,他們對衡跨音樂邊界的挑戰又再一次成功,猶如將兩種截然不同的靈魂放入專輯中又能正常運作毫無互相衝突,如同作家費茲傑羅對一流智慧的評述那般,對我來說《Infinite Granite》證明了他們擁有一流的創作才能能夠吸納各種風格使之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

by guan

Dean Blunt - Black Metal 2

by DOPM
blackmetal2.jpg

電子嘻哈組合Hyper Williams的前主腦、神秘的英國音樂人Dean Blunt在2014年推出超越曲風限制的專輯《Black Metal》,七年後我們終於等到該專輯的續集《Black Metal 2》。《Black Metal 2》封面直接拿《Black Metal》的封面和Dr. Dre的專輯《2001》封面上的數字2來合成,讓人無法參透Dean Blunt究竟是打算致敬還是顛覆傳統。在這七年間他也參與其他音樂計畫,如Babyfather、Blue Iverson、Graffiti Island等,其中Babyfather的政治意含較為明顯,以充滿挑釁的態度批評英國的白人至上主義和階級問題。而《Black Metal 》系列納入輕柔吉他、弦樂和陰鬱氛圍等白人獨立音樂元素,搭配Dean Blunt冷靜的男中音和獨特的敘事方式,整體結果怪異卻又引人入勝,讓人不禁想一再聆聽,希望終究能發現他葫蘆裡賣什麼藥。

《Black Metal 2》的長度還不到前作《Black Metal》的一半,前作較注重氣氛的營造和旋律流轉,《Black Metal 2》則企圖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Dean Blunt期盼的效果,因此可說是他到目前為止最平易近人的作品。開場曲〈VIGIL〉的小提琴聲和慢板的節拍營造出沉重的氣氛,Dean Blunt似乎在訴說一個罪犯與他焦急母親的故事,從上一張《Black Metal》就時常與Dean Blunt合作的女歌手Joanne Robertson此次也參與不少歌曲,她清麗的聲線宛如神啟,為這黑暗的故事投入希望。〈MUGU〉的音樂像是出自These New Puritans或是Shearwater之手,配上Dean Blunt半唸半唱的人聲和街頭用語,讓人覺得獨立搖滾確實還有空間來加入更多元的主題。

〈DASH SNOW〉是一首寧靜美麗的曲子,在比較激昂的〈SKETAMINE〉前先舒緩情緒。〈SKETAMINE〉幽微的弦樂頗有戲劇效果,隱約勾勒出毒品與暴力充斥的生活方式,Joanne Robertson溫婉的聲音再去化解暴戾之氣,這似乎是《Black Metal 2》一再運用的手法。〈SEMTEX〉和〈LA RAZA〉讓我想起Sebadoh《III》專輯中一些Lou Barlow簡短生活片段的錄音,雖然不是什麼石破天驚之作,但Dean Blunt跨界的能力令人激賞。

〈NIL BY MOUTH〉是這張專輯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吉他撥弦與前一首歌〈LA RAZA〉類似,Dean Blunt一本正經地唱出一些字母組合LSD / CBT / DDT,可能在指涉毒品氾濫問題,並透過謎樣的短句 Daddy's broke / What a joke / Future's bleak 探討人的社經條件差異,不過他的演繹方式又透露出微妙的黑色幽默;Joanne Robertson在這首歌的唱腔比較接近常見嘻哈歌曲的女聲唱法,稍微減低這首歌戲謔的成份。

如果說先前的歌曲或多或少都有惡搞的意圖,《Black Metal 2》的最後兩首歌就變得認真起來。純演奏曲〈WOOSAH〉由一段重複的合成器旋律組成,背後以平靜的木吉他演奏陪襯,彷彿These New Puritans或Talk Talk的創作,讓人聽完許久難以忘懷。結尾曲〈the rot〉不確定原因為何歌名採用小寫字母,由Dean Blunt和Joanne Robertson對唱,低傳真的錄音方式和催情的弦樂應能打中喜歡另類鄉謠的樂迷,歌詞雖悼念一段感情的結束,但也暗示新的契機即將出現。

Dean Blunt相當排斥樂風的疆界,他在專輯中展現出融合各種不同的元素,能把音樂創作導向新的未知領域,很期待他未來的作品能繼續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聆聽挑戰。

by Debby

Darkside - Spiral

by DOPM
spiral.jpg

相隔八年Darkside終於發行了他們眾所注目的第二張專輯《Spiral》,兩位成員Nicolás Jaar以及Dave Harrington於2018再度聚首於美國紐澤西,就像許久未見的好友一般,沒有任何製作專輯的內在或外在壓力,一同閒聊、煮飯,自然而然的看這次的重逢會帶領他們走向何方。他們決定採用與跟上張專輯不同的製作方式,運用比較老派的手法來製作這張專輯,用了一些原音樂器,像是木吉他、鋼琴等來讓聲響的組合上聽起來更加有溫度,跳脫Nicolás Jaar製作電子音樂的框架以及Dave Harrington以往擅長的爵士電貝斯與電吉他的範疇,他們想要推翻過往但又想要讓他們的迷幻音樂是能讓人很容易接受的,讓人可以很輕易的進入到他們的世界的。

《Spiral》的主旨在於事物隨著螺旋不斷轉化與變化,在同名曲當中的人物視角也是專輯的核心,主角在住處不斷收到其他人寄給一位死者的信,這些信堆積在房子的角落,死者留下來的電子蠟燭象徵著曾經燃燒的生命如今轉化成一封封的信件,Nicolás Jaar覺得「哀悼」就像是螺旋一般讓我們觀察到事物裡外的面向與變化,就如同從人的死亡轉變成生者對死者以「信件」物質的敬意,能接受這樣子「螺旋」不斷流動以及轉化的概念對這張專輯來說是很重要的主題,這樣的概念對照他在個人作品處理政治等議題的時候相比更為抽象、形而上,但當你看到封面的水晶球映照出違反我們所認知的影像時,好像又能夠體會他所說的「螺旋」是什麼樣的概念。

首曲〈Narrow Road〉聽起來多少還是有一些Nicolás Jaar個人作品《Cenizas》的影子,一樣的帶有神秘感,讓IDM碎拍讓歌曲流動,而Dave Harrington即興的藍調電吉他則開拓出歌曲另一個維度,一種焦躁的苦澀感不斷隨著音階上升。〈The Limit〉則是放克感十足的曲子,節奏在hi-hat的強調上與活躍的Bassline相輔相成製造出完美的律動,塑造出Darkside一首低調的黑暗舞曲。

〈The Question Is to See It All〉在木吉他、合成器、電貝斯以及環境聲響上的運用上讓人想起Pink Floyd在聲音的處理方式,運用緩慢的節奏、深邃的合成器音牆、清脆的吉他和弦製造出迷幻感。〈Lawmaker〉也是另一首節奏感強烈的歌曲,甚至帶有點非洲鼓節拍,讓曲子帶有濃濃的部落感,像是在舉行某種神秘的儀式,但又不完全使用單一重複的節奏一路到底,而讓副歌來轉換節奏使歌曲帶有情緒張力的起伏,聽到那間歇的鐘響彷彿要把你從最深層的夢境呼喚起來。

聽〈I'm the Echo〉的Bassline可以說是上乘的享受,即便這組合只有兩人卻能把三件式樂器搭配的如此完美,而〈Spiral〉聽起來依舊如同來自《Cenizas》的哀愁,Nicolás Jaar用低沉的歌聲來闡述曲中的人事物,單純的用木吉他的分解和弦與人聲來傳達情緒,當中的搖鈴響就像是在招魂般的將亡者呼喚過來。單曲〈Liberty Bell〉除了表現出Nicolás Jaar的電子節奏基本功外還讓你聽見Dave Harrington的電與木吉他同時火力全開。

〈Inside Is Out There〉應該是他們最Krautrock的一首歌曲,在節拍與貝斯的編排上都緊實的沒話說,長達八分鐘的泡菜迷幻史詩,節奏的加速變化讓歌曲像是一段永無止境的心靈旅程,Nicolás Jaar的人聲運用以及整體聲響甚至會讓人想起後期的Radiohead。

《Spiral》除了再次展現兩人完美跨界的搭配外,更讓人聽到他們從《Psychic》到這張專輯在聲響的轉變與進化,少了些《Psychic》的輕盈感,《Spiral》變得更加深層有重量、並且在聲響帶有更多的層次,他們成功的製作出了一張融合了傳統仍具有現代感的電子迷幻搖滾專輯,讓喜歡他們的樂迷在等待八年後覺得這樣子的等待是相當值得的。

by guan

For Those I Love - For Those I Love

by DOPM
For-Those-I-Love.jpg

人們總會懷疑每年當下所聽過的專輯有多少我們在幾年後還會再想起,再讓人想重頭播放一遍,但對我來說當下得到的感動相較起來更為重要,即使它無法名流千史被放到滾石五百大上,我願意花僅有的時間在上百張專輯中找到這張能觸動內心的專輯,而《For Those I Love》就是這樣的作品。

For Those I Love是愛爾蘭創作人David Balfe的一項音樂計畫,而這張同名專輯其實是獻給他已自殺過世的好友Paul Curran的作品,除了對好友的致敬,專輯所描繪的場景圍繞在他們所生長的地方都柏林北區的Coolock,當地惡劣的環境使他們被犯罪率、藥物、失業等問題圍繞,他們只能透過藝術來逃離青少年所遭逢的挫敗,David Balfe除了在專輯表現出他對友人、家人的情感外,也透過說唱來表達他青少年時期至今的憤怒,試圖在看不到未來的前方找到能繼續前進的勇氣。

David在Paul過世前組過一些龐克樂隊,其中的樂隊Burnt Out也透過音樂影像聚焦在當地青少年失業的問題,但David Balfe在For Those I Love中卻從龐克音樂轉向電子舞曲、取樣即時通訊軟體上傳遞的真實人聲對話、讓他的友人猶如活在他所創作出的聲景裡,首首歌曲都直接指涉他們所遇到的人事物,聽過的音樂、讀過的書。

〈I Have a Love〉很直接的表達他對好友的愛並不會因為時間而消失,即使他對Paul還有很多的疑惑以及不解,憂傷的琴鍵聲響與David Balfe堅毅的說唱腔調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他回憶與Paul Curran當初認識的場景,他們在高中時因老師在午休舉辦的即興吉他活動而對音樂產生興趣,直到畢業後兩人還繼續音樂創作,曲末的舞曲節奏彷彿透過回憶讓他走出原本的憂傷。

〈You Stayed / To Live〉延續對好友的回憶,唱道他們去廢棄的郵局偷了沙發,打算把它載到別處燒掉拍成藝術影片,又講到Mount Kimbie的音樂影片,他們組過的樂團Plagues、David Lynch的電影《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David再次用愛如同燃燒的烈焰象徵他強烈的情感,如同他回憶中那些燃燒的火焰一般。

專輯中最憤怒的歌曲莫過於是〈Top Scheme〉,David唱著:「我不想要我們的問題跟埋怨在這世界被合理化,對你們來說這只是數字跟統計圖表,直到它要了你的命。」憤怒的原由指向當地因貧窮而上升的犯罪率、藥物成癮。如同歌曲開頭人聲所說的1979年後龐克已死,光有愛在這些歌曲還不夠,因為這個世界還是一樣爛透了。

〈The Shape of You〉描述了David因病接受治療的過程以及它如何透過創作音樂來度過難熬的創傷,當他唱腔一轉唱著:「耐心跟自由將會治癒我內心的痛苦,這是真的。」我想是整張專輯最催淚的時刻。而〈Birthday / The Pain〉違和的用愉悅的舞曲來講述他在六歲的時候在街上看到人是如何被小刀刺殺致死,鮮血就這樣流向街頭,致使他從小就學習如何冷眼看待周遭環境,如何學習勇敢.他這麼唱:「這世界沒有愛就只是一個殘酷的地方,所以我們餘生都會學習如何勇敢,然後希望事情會有改變的一天。」

〈You Live / No One Like You〉提到了跟Paul生長環境有關的許多愛爾蘭樂隊、詩人、作家,還有不斷重撥Joy Division的〈Disorder〉,他們一同支持當地的足球隊Shelbourne FC,看過的足球賽,在Paul過世後,David跟他的朋友在Shelbourne FC的一場球賽上,將他的骨灰撒在球場上慶祝球隊的勝利,猶如Paul跟他們一同在場慶祝贏球。

For Those I Love的這些歌曲原本只打算分享給一些朋友以及Bandcamp上並沒有打算正式發行,直到被愛爾蘭的部落格發現並且得到好評才被音樂廠牌September Recordings的經理聯絡上,雖然David猶豫將這些私人的作品讓更多人聽到,但友人覺得這些歌曲能夠幫助經歷同樣傷痛的人便鼓勵他將專輯發行,於是我們現在才能聽到這張誠摯的作品。David Balfe以帶有詩意韻腳又直白的作詞,透過強烈的節奏傳達出他對友人與家鄉的情感,當你戴上耳機便能被他真誠不加修飾的創作給觸動,在專輯結束後,宛如你已經經歷過他所經歷的一切。

by guan

Lou Barlow - Reason to Live

by DOPM
reason_to_live.jpg

參與Dinosaur Jr.、Sebadoh及The Folk Implosion等音樂計劃的Lo-fi唱作人Lou Barlow從八零年代至今一直非常活躍,能夠看到喜愛的音樂人成熟、變老,聽到他在不同生命階段的體悟和音樂風格的轉變,是件有趣的事。在推出最新個人專輯《Reason to Live》之前,今年稍早Lou也和Dinosaur Jr.發行新專輯《Sweep It Into Space》。嚴格說起來,Lou的這張個人專輯和Dinosaur Jr.的專輯都與過去風格沒有太大差異,但個人對《Reason to Live》的喜愛卻遠勝過《Sweep It Into Space》,原因可能是Lou所討論的主題多樣,音樂也比較有挑戰性。

「真實表達自己」是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獨立搖滾樂吸引樂迷的原因,雖然在目前這個重視包裝和形象的時代,「真實」與否已經是個過時的概念,但Lou從未放棄這樣的原則。《Reason to Live》記錄了Lou這幾年在思索的問題,如愛與親情、他個人的酒癮、美國的階級分裂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如何在這紛亂的時代找到活下來的動力。

〈In My Arms〉是專輯中少數(唯一?)在八零年代就寫好的歌曲,由現已年過半百的Lou來演繹更顯得彌足珍貴,一開始充滿顆粒感的錄音和危顫的撥弦聲表現出低傳真美學,Lou談到人生被酒精和自我否定掌控,直到音樂靈感萌生將他從自毀深淵解救出來,副歌悲喜交集的情感意境深遠。

以民謠吉他呈現的〈Reason to Live〉和〈Why Can’t It Wait〉對我來說特別有Lou所寫旋律的特色,帶著某種靈光能在剎那間點亮暗處,像以前的歌曲〈Too Pure〉和〈Skull〉等也給我這樣的感覺,不論歌曲主題多麽黑暗。〈Reason to Live〉呼籲人們在眾人爭奪利益的背景下,應保留善良的本性,不過他是從個人對家人的愛為出發點,並未淪於說教。〈Why Can’t It Wait〉用像對朋友說話的口吻規勸人不要受到過盛的企圖心奴役,懇切的詞句和美好的旋律真的會讓人記在心上。

2018年曾作為單曲發行的〈Love Intervene〉在專輯中改編成不插電版本,當年的版本雖然有其他的樂器組合聽起來卻比較平靜,此處主歌躁動的撥弦、爬升的副歌讓Lou的老生常談變得迫切,希望愛能戰勝一切紛爭。

喜歡Sebadoh《III》的歌迷會在這張專輯中找到許多驚喜,比如說〈Privitize〉中段從遠方突然跳到前方的貝斯,還有簡短且有點詭異的〈Over You〉。〈How Do I Know〉莫名激動的烏克麗麗聲搭配聽起來有點漫不經心的背景和聲,令人會心一笑。〈Thirsty〉據Lou所述是想做一首讓人聽了不太舒服的慢速搖滾曲子,低迷的旋律和古怪的和聲中有種尚待釋放的能量,如果搭上電子節拍就會成為類似以前The Folk Implosion的歌曲。

Lou Barlow憤世嫉俗的態度已經被年齡增長撫平不少,但幾年前巡迴的疲憊和社會事件的催化還是讓他寫下了〈All You People Suck〉這樣的歌,歌詞 All you people suck / You’re the ones who don’t believe / That we’re all connected 讀來孩子氣,不過民謠吉他和樸實的鍵琴聲還是有點溫暖,感覺這位大叔是出於好意而說氣話。

終曲〈Act of Faith〉扣緊專輯的大方向,這些日子我們目睹了許多生命的流逝,有時候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為何,對Lou而言,這是一種信念。〈Act of Faith〉可以聽到兩把吉他,一把彈出宛如行進般的旋律,一把彈一些裝飾用的音符使音樂變得比較溫柔,雖然世事變化無常,但 Dead men can't hold you / Or understand your truth / But I can。為了理解他人,尤其是自己重視的人,讓我們努力度過疫情難關,和Lou一起繼續思考人生的謎團。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