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aines D.C. - Romance

by DOPM

一開始聽到Fontaines D.C.釋出《Romance》中的兩首歌曲〈Favourite〉以及〈Starburster〉時頓時不知道這兩首歌要怎麼樣並存在同一張專輯當中,一首樂觀明朗另一首黑暗又憤怒,外加上樂隊霓虹風格的著裝令人對《Romance》的音樂調性完全摸不著頭緒,當專輯一發行後才對專輯中音樂風格的多樣性驚嘆不已,他們不只嘗試風格上的改變,而是透過各種八零、九零年代的經典音樂風格來建構出自己的音樂宇宙,對我來說那不只是一種致敬與懷舊情懷反倒是他們讓模糊未來與過去的方式,如同反烏托邦電影《銀翼殺手》或是日本動畫《阿基拉》中同是描繪未來又因科技的高度發展而產生高度落差的毀滅光景。

團員們也述說電影、影集以及這些影像的原聲帶對《Romance》的影響其實是大於音樂的,這次找來James Ford來擔任製作人,相較之前製作人Dan Carey讓器樂與人聲較為原始與平衡的音像輸出,James Ford讓Grian Chatten的聲音更為靠前,並且採用更多合成器與弦樂的堆疊來製作出電影配樂般的音像。這也是Grian第一次對他自己的歌聲感到滿意,畢竟這次他真的把他自己的聲音從心底給唱出來了,這張專輯無疑展現出他毫無修飾又個性化的歌聲,他的歌聲並不特別優美或富有技巧性,但是他能夠讓人感受到他真誠的嗓音就已足夠。

《Romance》的概念就像是在說人如何在末世的情境下依舊能夠墜入愛河,找到自己能夠繼續能夠珍惜所愛之人事物的地方,如同專輯同名歌曲唱到的 "Maybe romance is a place" ,第一次聽到〈Romance〉這場開場曲,心想這唱法、歌曲旋律跟合成器也太像Depeche Mode了吧,James Ford先前也的確製作過Depeche Mode的專輯。嘻哈節奏加上合成器與鋼琴的〈Starburster〉讓你想到以前最愛的那些嘻哈歌曲,又外掛上Nu-Metal黑暗的吉他刷奏與Grian饒舌與斷句中「呃~」的喊聲聽來都讓人倒抽一口氣,整首歌就像是恐慌症發作的過程,副歌後Grian突然改變唱法,猶如撥雲見日般的輕柔的唱著旋律,與主副歌中的憤恨呈現出完全的衝突,這一表現也呈現出他們在此張專輯中光與暗同時並存的意象。

〈Here's the Thing〉中骯髒的吉他痛調讓我想起Suede吉他手Bernard Butler所彈奏的手法與音色,只可惜貝斯的音線不夠突出,只讓Grian的歌聲與吉他成為亮點,歌曲像是對電影中的人物對話般,宛如一種對角色產生同理的過程。Grian在〈Desire〉唱著人是被慾望驅使的動物,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永遠都想要更多,讓我想到《阿基拉》被慾望吞噬的鐵雄,當人掌握力量後便以為自己成為了神能夠無所不能,孰不知這一切都只是通往自我毀滅的道路上,他的聲線如同漩渦般將人捲入灰濛的霧氣中,這首歌的琴鍵聲與唱法讓人想起Radiohead在《A Moon Shaped Pool》中所營造出的深層的灰色調氛圍。

不管是洛杉磯還是東京,從這些城市的逃離成為了〈In The Modern World〉這首歌,也為了逃離了名氣所帶來的關注與紛擾來重獲自由,這首歌在旋律、弦樂的編排上都無疑受到Lana Del Rey影響,但從Grian口中唱出來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聽感,我想這首歌動人的地方在於告訴世人逃離喧囂不是一種罪過,你永遠都能在這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藏身之處,歌曲在合音的搭配也相當絕妙,如同一張重複曝光的照片,兩個孤寂的靈魂默契般的重疊在一起。

〈Bug〉的節奏與和弦行進讓我想起The Church的〈Under the Milky Way〉,配上歌詞的韻腳讓這首歌更有詩韻,如同念出拿著鉛筆在筆記本上隨手寫下的詩詞。吉他手Conor Curley作為〈Sundowner〉難得在歌曲中擔任主唱,由於他本身就是Shoegaze音樂的愛好者,所以這首歌帶有夢幻般的旋律與重度回響效果的吉他噪音,他的歌聲與貝斯手Connor Deegan III的合聲搭配起來也呈現出與其他歌曲不同的聽感。而〈Death Kink〉中扭曲骯髒的尖銳吉他聲響則是聽起來相當的The Pixies,但也說不上是一首能與The Pixies經典歌曲媲美的曲子。

也因為他們將〈Favourite〉放在專輯的尾端,《Romance》成為了一張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專輯,爽快的電木吉他刷奏著大調和弦行進,宛如The Cure的〈Just Like Heaven〉,歌曲直接了當的表達人跟人之間對彼此之間的友誼或是情誼,然而聽完〈Favourite〉又彷彿給人一種專輯還未結束又要重頭開始的感覺,成為一個帶給人希望的結尾。

《Romance》就像是一張八、九零年代另類音樂的合輯,卻又不流於俗的在經典的曲風之中加入當代流行音樂的元素,展現出他們不斷突破自我的態度,雖然犧牲了先前幾張專輯中出色的低音節奏,但在製作上將器樂的編制擴大,在大編制中營造出可以讓Grian Chatten發揮嗓音的空間,讓人沉浸在Fontaines D.C.所打造出的玻璃雪球中,Grian是這樣形容《Romance》如同玻璃雪球:「雪球中美麗平靜的景象在下一秒可能就被暴雪所籠罩成為混亂。」

by guan

Loma -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by DOPM

作為一張討論生死的專輯,《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是個發人深省的標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是AI的產物。老牌音樂人Laurie Anderson邀請Loma試用以她的作品訓練的AI模型,於是Jonathan Meiburg提供了幾張相片給AI,產生兩首詩的部分詩句被使用在〈How It Starts〉和〈Affinity〉這兩首歌中,其中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特別能捕捉到Loma團員彼此漸行漸遠的狀態,而成為專輯的標題。疫情過後,在Emily Cross的提議下,團員們在英國重聚,在她工作的臨終陪伴所克難地錄製了整張專輯,經過Dan Duszynski的製作下聲響清晰,不但納入自然界的聲音取樣,也充滿了如同在室內空間錄製的親近感。

〈Please Come In〉低微的開頭、〈Arrhythmia〉略帶焦躁的節奏以及〈Unbraiding〉和〈I Swallowed a Stone〉緩慢的曲調各以不同方式揭示悲傷的面貌。〈Unbraiding〉聽起來像是Shearwater的歌曲搭配女主唱,清透的鋼琴聲與Emily Cross平靜的聲音令人動容,曲末加入的吉他聲響、隱約的弦樂和團員的和聲實在美麗至極。Emily Cross的聲線在〈I Swallowed a Stone〉特別出色,在極簡的配樂中,她的聲音平穩不帶一絲矯情,展現出類似Low音樂的空寂神韻,以下悲痛的詞句,用平和的表達方式反而更給人情感衝擊。

我吞下淹沒摯愛的石塊
踏上道路
夜幕猛然落下
宛如冰冷湛藍的海浪

專輯從〈How It Starts〉開始開始起飛,它可說是我今年聽過最感人的歌曲,開頭華爾滋節拍的琴聲散發出前幾首歌都沒有的溫暖感受,即便歌詞帶著失落與遺憾,充滿空間感的合成器聲響和Emily Cross昂揚的歌聲都傳達出能夠更深刻認識一個人的可能性。不論這些詞句是不是AI產生,已經成功捕捉到難以言說的模糊情感。

信念是如同天氣般的韻律
能夠指名、感覺到你
遙遠的鐘聲在我心中響起
慢慢地逐漸微弱
我知道這不可避免
卻不願意相信
燒掉床鋪
揉揉眼睛
於是事情又繼續開展

〈Dark Trio〉這首純音樂間奏曲讓聽眾緊繃的情緒稍微獲得紓解,接著〈A Steady Mind〉終於不那麼沉重,躍動的合成器和積極前行的貝斯描繪出Loma最像The School of Seven Bells的時刻。〈Pink Sky〉的律動節奏撫慰了先前的無盡悲傷,感覺如果由Guy Garvey來唱這首歌也很適合。〈Broken Doorbell〉是昂揚奮起的史詩歌曲,在專輯中唯一讓我覺得Emily Cross的聲音太微弱,如果Jonathan Meiburg的聲音會更有自信地穿透陰雲密布的琴聲,獲得情緒的釋放。

如果Loma有自己標誌性的創作風格,那就展現在〈Affinity〉和〈Turnaround〉當中,前者在氣氛詭譎的合成器和吉他間,由Cross和Meiburg合唱,創造出魔幻的空間讓人沉浸其中。結尾的〈Turnaround〉主要只由木吉他和Cross樸實的聲音組成,令人想起他們前幾張專輯那些優秀的不插電歌曲。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展示出Loma在有限曲風中的創作深度,揭示出團員處理生命開始與消亡難題時,個人私密的體驗,並用美麗優雅的方式呈現。專輯如同一本攝影集,其中的照片朦朧詩意,讓平凡的時刻因為表現手法而變得獨特。

by Debby

toe - NOW I SEE THE LIGHT

by DOPM

toe在他們專輯《NOW I SEE THE LIGHT》介紹的開頭寫下了一句話「この世界のどこかに居る、僕に似た君に送る」(獻給在這世界某處,與我相似的你),這句話中的「我」或許指的就是toe的詞曲創作者山嵜廣和,而這樣的宣告也是toe近幾年來作品風格的轉變,從緊密精細的器樂搖滾中走向融入多元風格的詞曲歌謠,在山嵜廣和的歌聲與詞曲中,我們聽到的是他內斂的情感以及享受在喧囂中的孤獨。而這次《NOW I SEE THE LIGHT》中就有四首歌由他擔任唱作人,這也是在toe以往作品中比較少見的。

《NOW I SEE THE LIGHT》取名自Bob Marley & The Wailers的〈Get Up Stand Up〉中的一句歌詞 "So now you see the light",只不過是把句子改成了第一人稱,意指著自己看見了希望。在確定專輯名稱前就先跟攝影師佐藤健壽講好了要使用他的照片作為專輯封面,直到確定名稱後看到封面的照片才發現照片中島嶼上的燈塔與名稱不謀而合。《NOW I SEE THE LIGHT》就好像當今音樂世界中的一座小燈塔等待被漂浮在這混亂世界般的茫茫大海上的人們發現。音樂不是解藥,但起碼能讓你看到繼續前行的路。

其實我覺得toe在2018發行的EP《Our Latest Number》是一張很優秀的作品,尤其是當中〈The Latest Number〉跟〈F_A_R〉兩首人聲作品,那時就能聽出山嵜廣和對singer-songwriters創作方向的興趣,他也提到他很喜歡Bon Iver的音樂,因此在這張EP歌曲中所結合悲傷曲調與實驗性的風格也延續到了現今,或許對喜歡精準變拍的老樂迷來說有點不夠過癮。

專輯首曲〈風と記憶〉使用了原音吉他的撥奏與透亮音色的分解和弦,給人相當輕盈明亮的感覺,各個器樂緊密的交織的在一起,他們用此曲定義了整張專輯聲音元素的組成,接著〈LONELINESS WILL SHINE〉反而是讓所有聲響在空間中被展開,鼓手柏倉隆史精密的鼓點伴隨著停頓的收與放與山嵜廣和距離感的歌聲交錯著,原音吉他的刷奏成為了要角之一,再由美濃隆章反覆的電吉他Riff聲響串起整首歌的主線條讓其他的聲音可以自由的疊加上去,山嵜廣和唱出的憂愁旋律讓人猶如感受與世隔絕的孤立感,彷彿不管他的歌聲有多大聲都沒有人能夠聽見。

以西班牙與作為歌名的〈TODO Y NADA〉將佛朗明哥吉他的彈奏手法帶入曲中,以手指快速撥奏著尼龍吉他弦來做為歌曲的樂句,我很喜歡貝斯手山根敏史在此曲中的表現,他間歇性的低音彈奏讓歌曲有一種舞動感,也讓人完全猜不到低音會在什麼時候出現。toe相當擅長將各種音樂元素的片段以一種輕巧的姿態將它們放入到自己的音樂中,但又讓人聽不出是某種特定風格。與女歌手兒玉奈央合作的〈WHO KNOWS ?〉應該是專輯中最溫馨又單純的歌曲,沒有什麼演奏炫技,只是好好在鼓機的節奏上將旋律慢慢鋪陳出來。

〈キアロスクーロ〉又回到典型的toe,由電吉他Riff作為展開歌曲聲響的核心主軸加上基數拍變奏的狂放鼓拍,這邊的吉他音色與彈奏音階的手法一直讓我想起The Police吉他Andy Summers的彈奏手法。〈サニーボーイ・ラプソディ〉是另一首專輯中的重點歌曲,這一首緩慢又哀愁的進行曲,他們以一種複雜精細的方式來編奏這首旋律聽似單純的歌曲,器樂在聲音與聲音之間交互讓位,山嵜的歌聲被拉到更前面的位置,他唱著:

 一幅令人嚮往的畫,一雙被蒙上的手 
我有著不光彩的陰影,必須背負
在某些人的心中,心的距離變得無比遙遠

這會變得怎麼樣呢?我這愚蠢的詢問
「價值觀的歧異,我們還能走在同一條路上嗎?」

一幅令人嚮往的畫,一雙被蒙上的手 
我已經碰觸到了,讓我們再見一面吧
愛的遺骸,自從我打開你心房的那一刻
我已經碰觸到了,讓我們再見一面吧

我有著不光彩的陰影,必須背負
一幅被覆蓋的畫,一雙尋求著什麼的手

山嵜抽象的歌詞,彷彿是失落,彷彿是渴望,隨著旋律給人一種在黑暗中不斷往下墜落的感覺,下墜的速度極度緩慢而且永遠不會著地的感覺。直到終曲〈NOW I SEE THE LIGHT〉他才在黑暗中看見了一點微光,並且在客座大提琴手徳澤青弦的悠長琴音為專輯畫下句點。

隔了九年才發行的《NOW I SEE THE LIGHT》讓我們聽見了不太一樣的toe,但也因為這樣自己才能重新喜歡上toe的音樂,畢竟自己過去從來就不是toe的音樂的愛好者,如果只是純粹技巧性的數學搖滾並不足以吸引我一聽再聽,不過我想也是因為這次山嵜放入了很多個人情緒在專輯當中,聽者也能深刻的感受到了他想要表達的情感。《NOW I SEE THE LIGHT》最厲害的地方是他們在單純詞曲創作的旋律性上又精細的將一些演奏的巧思給放了進去,在重複的樂句中在添加了一些微小聲響與節奏的變化,讓歌曲每一次都因其中多變的層次而感到意猶未盡。

by guan

Zazen Boys - らんど

by DOPM

在相隔了12年後Zazen Boys終於發行了他們的第六張專輯《らんど》,這也是他們的新貝斯手MIYA加入後的第一張作品,而這樣的轉變也為樂隊本身帶來更強烈的韻律感,相較於上一張《すとーりーず》由合成器譜奏出的機械性節奏,《らんど》在聲響上聽來更加的紮實,每一項音色都被低音節奏緊扣在一起,聽來就如同在他們現場聆聽般的緊湊刺激,但不可否認《すとーりーず》前半部的歌曲有著更加誘人的旋律性。

年初聽完《らんど》後才在東京神保町買了幾張Zazen Boys的二手專輯,赫然發現《ZAZEN BOYS 4》的封底跟歌詞本上主唱向井秀德(也無法確定就是他)帶著帽子用效果器遮住臉的照片就是《らんど》封面上的圖樣,這讓我想到超現實主義畫家Rene Magritte的名畫《The Son of Man》,而無論效果器後面的臉是誰,這也象徵著他們音樂上的變化莫測、無法預期。雖說《ZAZEN BOYS 4》是我最愛他們的一張專輯,因為整體電氣化的氛圍真的很對自己的偏好,而這次的《らんど》目前在我心中還無法超越此張,不過《らんど》搶耳的放克貝斯線與吉他線互擊出強烈生猛的聲響還是比以往出色不少。

單曲〈永遠少女〉在《らんど》中算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存在,相較於其他歌曲圍繞在東京地域的主題,〈永遠少女〉則是串起日本二戰結束後至現今世界其他各處仍持續進行的戰爭狀態,向井秀德用「永遠」來對照出「死亡」,當時因為戰爭傷亡的少女,年齡就這樣永遠停留在15歲,而現今活著的少女跟過去失去生命的少女沒有任何差別,他們同樣都應該有活著的權利。向井秀德唱著:

「你在想,這個世界是沒有希望的。

你已經放棄了,所有大人都說著謊言。

你錯了,人性本該就是如此。」

他用黑暗的語彙跟對這世界感到失望的年輕人說,我們必須認清事實持續的跟人性對抗,持續的透過自身去尋找答案。

首曲〈DANBIRA〉向井秀德藉由反覆刷奏他的Fender Telecaster,用放克的節奏讓人如同搖擺的行走在東京街頭上,試圖嘗試解放那股在新宿街頭被壓抑的躁動感,他又唱著那句「諸行無常,死灰復燃的性衝動。」將東京變幻多端的生命力轉換成高低的音譜,黃昏下東京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他一首首歌曲中的種種景象。城市生活的孤寂幻化為〈バラクーダ〉跟〈八方美人〉,被愛的渴望反覆從字字句句中流瀉出來,貝斯手MIYA彈奏著如同機關槍的貝斯線交織在高頻響亮的吉他單音中,〈チャイコフスキーでよろしく〉或許是專輯中旋律性最好的歌曲,鼓手松下敦快板連環的鼓擊節奏加上貝斯、節奏吉他、主奏吉他交疊出的聲景可以說是完美搭配的演出,彷彿將團員間的演奏默契的發揮推到無人能及的極致。

〈ブルーサンダー〉響亮又騁馳在鼓典上的電吉他刷奏,一直讓我想到Number Girl那一大片一大片不斷回響的吉他噪音,向井秀德唱著對過往夏日的回憶,那些無法消逝的記憶成為一幅幅的殘像存在在他的腦海中,那個藍色閃電成為一個記憶中的印記,錯置在各個年代時空中。專輯中最長的歌曲〈公園には誰もいない〉描繪了東京黃昏下公園的景色,慢板的曲調與藍調吉他的彈奏,呈現出一股緩慢又惆悵的感覺,面對眼前的景象他就像是一個透明的旁觀者。

必須要說〈ブッカツ帰りのハイスクールボーイ〉的吉他實在是太The Smiths了,向井秀德彷彿被The Smiths的吉他首Johnny Marr附身,行雲流水的用Reverb以及Chorus的效果來彈奏,然而吉他手吉兼聰的獨奏又像是劃破天際的一顆流星,讓大音量的破音吉他硬生生的在你耳朵在炸開就像The Replacement在歌曲〈Bastard of Young〉的結尾那般,他們將高中生下課的日常景象轉化為一首復古浪漫又據爆點的歌曲。

《らんど》又是一次Zazen Boys精彩的回歸,無論他們花了多久時間製作一張專輯,無論他們出了幾次新專輯,每一次的反覆都證明了他們無常變化的能力,你永遠猜不到他們會玩出什麼無法預期的節奏與變拍,在向井秀德的宇宙裡彷彿存在著無限的可能,他精準的掌控著節奏,又在字裡行間將那種恍惚不定的心情以非預期的方式表現出來,而這樣特立獨行的風格也證明了他們在當代另類音樂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by guan

Elbow - Audio Vertigo

by DOPM

Elbow的上一張專輯《Flying Dream I》是我當年最鍾愛的作品之一,原本以為團員們隨著年齡增長會繼續推出比較寧靜的創作,隨著單曲〈Things I’ve Been Telling Myself For Years〉和〈Balu〉的發佈,展現出團員依然能炒熱氣氛,並透過多元曲風的融合和別出心裁的敘事角度打動樂迷。

雖然主腦Guy Garvey是鎂光燈焦點和Elbow的靈魂人物,造就《Audio Vertigo》的重大功臣可說是鼓手Alex Reeves和貝斯手Peter Turner。在前鼓手Richard Jupp離團後加入的Alex Reeves終於成為Elbow的正式團員,首次參與創作,他在開場曲〈Things I’ve Been Telling Myself For Years〉的細膩鼓聲的細膩鼓聲達成精彩的開局,另外在單曲〈Balu〉充滿異國風情的敲擊使這首歌立刻捉住聽眾的注意力。貝斯手Peter Turner在上一張專輯的〈Six Words〉等歌曲就已經扮演關鍵的角色,而他在〈Lover’s Leap〉、〈Balu〉、〈From the River〉中搶耳的貝斯都為歌曲增添了神秘氣息。《Audio Vertigo》節奏組的強化有時候讓我感覺像在聽Doves的專輯,表現出曼徹斯特樂團善於結合奮進的節拍、廣袤的音場和私人感情的特色。

Elbow音樂中的豐富元素和發人深省的詞句還是他們的音樂最大的魅力所在。〈Things I’ve Been Telling Myself For Years〉在放克和華麗搖滾元素中,Guy Garvey敘述他回憶年少輕狂時的歲月,「當然我要活到96歲,重建福利國家」或許仍然是他的夢想?

「殉情」一直是Guy Garvey很感興趣的主題,在〈Lover’s Leap〉中他用黑色幽默描述這種劇情時常在影視媒體中被過度使用,拉丁風情的鼓聲和合成器的運用使得這首歌一開始就引人入勝,副歌的 Shake / Shake / Spray Our Names / Where We Land 可以想像現場表演時觀眾自然而然地加入合唱,歌曲最後的溫柔收尾「沒有任何一個在世的藝術家能夠捕捉到你的眼睛」非常唯美。

專輯中有幾處插曲無縫銜接到較長的歌曲是之前比較少見的,收錄團員談話聲的〈(Where Is It?)〉或許是為了襯托 〈Balu〉,使它出場時更有現場感及份量,〈Balu〉歌曲中令人心碎的異國女子並不是多創新的主題,不過搶耳的合成器、厚實的節奏組和琅琅上口的旋律,讓這首歌和專輯後段的〈Good Old Mexico City〉都成為Elbow繼〈Grounds For Divorce〉後最激昂的單曲。

〈Poker Face〉與〈Knife Fight〉的組合則有故事的延續,前者在低微的旋律中,敘事者自述當年的銳氣已經被消磨,能夠無動於衷地度日,但〈Knife Fight〉提及他親眼目睹在伊斯坦堡的街頭械鬥,勾起曾與人劇烈衝突的不快回憶,希望日後再與人爭執時能夠透過酒精潤滑,避免傷害再度發生,Elbow大概是少數能將浪子回頭主題處理得如此優美的樂團,最後的團員和聲 Hallelujah buy us a pint 就像在電影中看到衝突事件化解時立刻令人安心。

〈From the River〉是Elbow作品集中常見的療癒結尾歌曲,和《Giants of All Sizes》中的〈Weightless〉一樣是寫給Guy Garvey的兒子Jack。歌名忍不住讓人不禁聯想到R.E.M.《Automatic For the People》的最後一首歌〈Find the River〉,這兩首歌的主題恰巧相互呼應,都是老一輩鼓勵年輕世代勇敢追求美好的前景,不過Michael Stipe的歌詞比較抽象詩意,Guy Garvey的歌詞更私密,河流與「清晨的噪音和聲」(指工廠)都是他住家附近的景象,他期望兒子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時不要喪志,因為失敗的經驗反而會豐富他的人生。《Audio Vertigo》是Elbow近期長度最精簡的專輯,但〈From the River〉美好的旋律、搖擺的節奏和畫龍點睛的琴聲,讓這張專輯在搖滾與抒情之間找到絕妙的平衡。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