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 - Double Negative

by DOPM
a0366675901_10.jpg

近幾年我們看到了保守勢力在全球成長,他們利用一般民眾懼怕未知事物的心理,集結保守民眾的選票,讓人權進步的政策無法推動。為了達成目的,保守勢力時而使用空洞的口號,時而使用邏輯混亂的敘述手法來擾亂選民,促使他們依循「專家的建議」來投票。Low在歌曲〈Disarray〉的一句歌詞 "The truth is not something you have not heard",雙重否定的句子不禁令人想起台灣去年九合一大選的公投題目,而分岔扭曲的聲響反映了自己當初得知公投結果的心情,既錯愕又痛心。

Low今年發行的專輯《Double Negative》和前作《Ones and Sixes》一樣與製作人BJ Burton合作;如果說《Ones and Sixes》讓Low的音樂變得較直接、入世,《Double Negative》則就大幅放大了Low當初成團時欲挑戰聽眾耳朵的企圖。如同與Bon Iver合作的專輯《22, A Million》一樣,BJ Burton在Low的專輯《Double Negative》中採用大量的Auto-tune效果、扭曲的音效、拼接的音樂碎片,在不少地方取代了Low原本的招牌元素:Alan Sparhawk乾淨的吉他和弦、Mimi Parker極簡的鼓擊、兩人美麗的和聲,不過原本Low的歌迷仍然可以在雜訊般的聲響間找到他們專擅營造的脫俗之美,在噪音所象徵的混亂時局下,讓人感到至善至美的時刻無可避免的減少了。

當我們討論政治專輯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樂團應該不會是Low, 他們甚少直截了當的討論政治議題,大多聚焦在靈性上的修為。在面對川普掌權後,Low的專輯《Double Negative》受到當下政治情勢的啟發,他們在歌曲中依然沒有指名道姓,而只透過音樂描摹經歷政治情勢變化時,個人的情緒反應。在專輯正式發行前先釋出的三首歌已為整張專輯的氣氛定調:令人迷惑不安的時刻居多,聽眾在迷霧中摸索前行尋找光亮。開場曲〈Quorum〉意指議事通過時的法定人數,一開始便是一串混沌的噪音,Alan Sparhawk的聲音經過效果處理模糊不清,忽明忽暗地在噪音loop間出現。這些日子以來,許多人切身感受到服膺多數決定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且反動的浪潮突然席捲而來,令人無法招架,Mimi Parker模糊的唱著 "I'm not above the law" 聽起來驚心動魄。

在完全沒有停頓的情況下,〈Dancing and Blood〉直接響起,行軍般的節奏營造出毫無希望的末世景象。在電子音效的荒原上,Alan Sparkhawk的吉他旋律適時響起,他和Mimi Parker的和聲宛如乾涸大地上的清泉。曲末拖長的餘音一路接續到〈Fly〉,這首歌可說是全輯人聲最乾淨的曲子,Mimi Parker莊嚴的歌聲帶聽眾飛越現實的艱難,如心跳般規律的節拍、厚實的貝斯給人安心的感覺。 短暫的平和時刻在〈Tempest〉,破碎分崩的人聲與撕扯的吉他摧毀了聽眾的錯覺,以為能在風暴間安然無恙。

主腦Alan Sparkhawk如同往常包辦了專輯中充滿戲劇張力的片段。〈Always Trying to Work It Out〉的旋律是專輯行進至此最能令人哼唱的,迴盪的吉他如泣如訴。〈Dancing and Fire〉是專輯中少數人聲清晰的歌曲,"It's not the end. It's just the end of hope" 為整張專輯做了完美的摘要,歌詞似乎在描寫一對夫妻的衝突引爆點,但發生的過程已經不再火藥味十足,反而令人疲累無力,感受不到絲毫轉圜機會。〈Rome (Always in the Dark)〉的低頻厚實,副歌時的 "Always in the dark" 把所有不安困惑濃縮成一句絕望的吶喊。

雖然《Double Negative》完全沈浸在沉痛心境之中,但這些透過音樂傳達出的糾結情感、痛苦掙扎正是讓人們不會輕易屈服於現狀的力量。Low對現況不滿的感受催生出這張在他們漫長生涯中最破格的專輯,達到新的創作高峰。也許我們不該對未來徹底感到悲觀──反動力量不會完全奪去我們對更美好事物的想像力。

by Debby

IDLES - 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

by DOPM
a2336397456_16.jpg

"Fear leads to panic, panic leads to pain,
pain leads to anger, anger leads to hate." - IDLES, “Danny Nedelko”

英國龐克樂隊IDLES在他們的第二張專輯《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裡的單曲〈Danny Nedelko〉以簡明了當的詞句直指那些右翼份子和Brexit(英國脫歐)的支持者對移民的恨意根源來自於恐懼,主唱Joe Talbot認為Brexit將會是英國歷史上所發生最糟糕的一件事,但他也無意咒罵那些持相反意見的人,他認為這樣對事情並不會有任何幫助,暴力跟咒罵都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他能做的只是開啟一個對話的窗口及可能性。而在〈Danny Nedelko〉裡他則提到移名對英國的貢獻,曲名取自Bristol樂隊Heavy Lungs的團員同時也是他好友的一名烏克蘭裔移民,歌曲強調著大家必須不分你我團結在一起,也定調了整張專輯冀望大家站在一起的精神。

《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比起他們憤怒的首張專輯《Brutalism》來得更加樂觀正向,尤其是主唱Joe將他的悲傷和脆弱的一面都攤開在專輯裡,並透過詞曲來治療他心中的傷痕,並且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像他在〈Samaritans〉所唱的,要脫下所謂男性自尊、男子氣概所製造出的面具,要了解身為一位男性在他人面前哭泣,或喜歡同性並親吻彼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他也在訪問中提到戴上這個面具長久壓抑的後果是自殺與暴力的產生。

以〈Colossus〉作為專輯的開場是再適合不過,歌曲分為兩部分,首先以鼓與貝斯來醞釀情緒再用大鼓與急促的吉他噪音將情緒逐漸釋放出來,Joe將自己的過去與自認的罪過嘶吼出來,在歌曲的第二段彷彿搖身一變從自己的過去掙脫出來,將自己化為一名摔角選手準備在競技台上奮力一搏。〈Never Fight A Man With A Perm〉中如同警鈴般的吉他Riff與厚重Bassline是整張專輯我很喜歡的部分,歌曲同樣在挖掘他不光彩的過去,相當緊實有重量的一首歌,尤其是聽到他不斷唱著 ”Concrete and leather” 就猶如他想把自己的過往給一一碾碎。

Joe在〈I'm Scum〉中則以自嘲的方式表明自己是社會上的渣人(對保守黨來說),住在公共住宅、領著基本薪資、還要對法西斯份子唱著歌直到頭顱掉下來,又是右翼份子口中用來形容愛抗議年輕左派的snowflake generation(雪花世代)的一員,但當雪花片的數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可是會造成雪崩的,他在歌中唱著。〈Love Song〉是他們少見的情歌,但它聽來還是相當的怪異,他們用黑暗的氛圍壟罩著整首歌曲但聽起來卻又相當的幽默且不正經,你可以說那股愛意是病態卻又充滿能量的。

接著Joe將對他未能出生的女兒的傷痛寫成了〈June〉,並引用了海明威的六字故事 "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 簡短的六個字卻給人非常哀傷的意境,唯有這樣將悲傷化為藝術才能將他從悲傷中解放出來。〈Television〉告訴世人他們要驕傲的做自己不要被媒體給輕易左右,尤其是不要將媒體的審美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強迫自己去改變外表,甚至不要被他們所製造出的鱷魚眼淚給欺騙,他在副歌唱著:「當我走出門外,我感到異常的自由,因為我把鏡子跟電視都砸爛了。」

以Jungle樂風的Bassline作為歌曲主要基底的〈Great〉將Brexit的原因娓娓道來,希望右翼份子放下成見跟他們再度站在一起,放下讓自己國家再度偉大一次的想像,當保守黨說著他們會跟人民站在一起的同時也別忘了他們所在的階級,如同雖在同一條船上艙位還是有所分別是一樣的道理。他們也翻唱了美國靈魂歌手Solomon Burke的〈Cry to Me〉並用後龐克樂風重新編曲,Joe的喊唱將它唱的像是一首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的曲子。

終曲〈Rottweiler〉淋漓盡致的將他們對英國小報的憤怒表達出來,並用各種兇猛的動物來形容這些小報的惡毒,結尾就像The Replacements的〈Bastards Of Young〉的結尾用混亂的噪音欲將眼前的一切摧毀。

《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雖然充滿了私人的成分卻又與英國當前社會局勢的脈動緊密的接連在一起,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個人的宣言,但這個宣言同時也是呼籲大眾團結的,專輯的每一首歌都有它必須存在的理由,並且讓你感到他們精神的無堅不摧,而且幾乎是無法被撼動的。我想,IDLES的《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跟Parquet Courts的《Wide Awake!》都可並列當年英美最好的龐克專輯。

by Guan

評分:

James - Living in Extraordinary Times

by DOPM
James-Living In Extraordinary Times Album Cover.jpg

《Living in Extraordinary Times》已經是曼城樂團James的第十五張專輯,距離休團後再重組也已經過了十年,彷彿他們從未離開過,上一張專輯《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還達到創紀錄的佳績,他們的音樂生涯可說是老來俏。不過對於James近年來的專輯,我一直都略感失望,覺得他們時常打安全牌,避免作大膽的嘗試。因此第一次聽到新專輯《Living in Extraordinary Times》時,〈Hank〉爆裂的電子元素和激進的政治宣言馬上讓我感到耳目一新,雖然歌曲不像前幾張專輯那麼琅琅上口,但他們寶刀未老的批判力道強烈宣示這就是2018年該聽的音樂。

生活在2018年,尤其是在右派勢力當道的英美,許多人不由得對社會現況感到憂心,足跡橫跨歐美的Tim Booth也不例外,《Living in Extraordinary Times》應該是樂團近年來收錄最多政治歌曲的專輯,然而Tim Booth也坦言不希望專輯變成一張純粹「反川普」的作品,應該包含更多面向。明顯指涉批評對象的歌曲包括前述的開場曲〈Hank〉,把川普上任後發生的事情大略做了歸納,在主歌的隆隆炮火之間,Booth指出目前美國政治的矛盾之處:Black Lives Matter和種族暴力的事件並存、當權者用假數據引發族群對立,但在這些事件發生的同時,人們也有機會想像一個更好的社會應當如何運作,他唱到 Now every possibility exists in everybody's mind 時也顯得特別溫柔。

〈Heads〉的攻擊火力同樣猛烈,Mark Hunter行軍般的鍵盤聲製造出肅殺的氣氛,富人從困苦的人手中掠奪資源,還假裝是在助人的無數騙局,令樂團十分憤慨,憤怒的情緒到了副歌達到高峰,奔忙的鼓聲和鍵盤維持能量要擊破給人錯誤期待的美國夢。接續的歌曲〈Many Faces〉是James這張專輯的抗議歌曲之中我覺得寫得最好的,一開始相對平和的吉他和喇叭、慢慢加入的鍵盤和鼓給了歌曲很棒的層次感,而既然是一首強調人人平等的歌曲,採用James音樂裡時常運用的結尾大合唱真是再適合不過,現場演出一定效果絕佳。

有趣的是,在個人層次上,Tim Booth提出面對種種社會議題的解決方式是去享受性愛,不禁令我聯想到D. H. Lawrence的小說,八零年代的Depeche Mode亦抱持此種論調。具有漂亮旋律的單曲〈Leviathan〉用不甚隱晦的方式描寫結合的過程,燦爛的副歌切實傳達出無邊的歡愉。同名歌曲〈Living in Extraordinary Times〉開頭的詞句有點太過不加修飾,不過此曲一樣旋律動人,在前幾次聆聽專輯的時候率先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探討時事的歌曲以外,部份歌曲亦提及Tim Booth的一些個人經歷,像〈Coming Home (Pt.2)〉即在懺悔當初為了追求音樂事業、時常巡迴而錯過兒子的成長過程,全曲華美的鍵盤讓人感受到Tim Booth胸臆湧出的父愛以及子女所帶給他的喜悅。另外他們也描繪了一般人的生活處境,〈How Hard the Day〉以一個難以改變處境的人的角度,寫出他眼中的世界。〈Better Than That〉則鼓勵聽者超越自我設下的限制,做能夠發揮所長的事情,鍵盤和吉他橋段都很鼓舞人心。

即使撇除掉Bonus tracks,《Living in Extraordinary Times》本身的12首歌就已經長達57分鐘,加上專輯裡慢歌較少(嚴格說起來只有〈How Hard the Day〉和〈Hope to Sleep〉),聽到結尾耳朵已經有點疲乏,可惜了〈Mask〉和〈What's It About〉其實是專輯後三分之一的亮點,這兩首歌的音樂都顯得行雲流水,樂團聽起來也很放鬆。

如果是購買專輯豪華版或聽串流,正片結束後還有四首加收曲目,展現了James創作寧靜、詩意的一面,也讓我思考若將這些歌變成正式曲目,專輯的可聽性會不會再提升。〈Backward Glances〉和〈Moving Car〉有著《Laid》專輯的氣質,後者的結尾給人輕飄飄快要飛起的感覺,非常美妙。

在James推出的這麼多張專輯當中,《Living in Extraordinary Times》算是還不錯的作品,他們到此刻依然期望創作切合時事,並持續拓展聲響上的嘗試,實在是很難得。如同〈Many Faces〉中的歌詞 There's only love that's strong enough / To rescue us from self-destruct,James的音樂充滿正面能量,能把聽者的心凝聚起來,得知自己不是孤立無援。

by Debby

評分:

Rolling Blackouts Coastal Fever - Hope Downs

by DOPM
a4276890939_16.jpg

Rolling Blackouts Coastal Fever的首張專輯《Hope Downs》無疑的是讓Jangle/Guitar Pop起死回生,他們的出現也更加凸顯出澳洲墨爾本這座獨立搖滾場景的熱絡,而在加入西雅圖獨立廠牌Sub Pop後的EP《The French Press》更將他們的音樂帶到整個世界,從EP中就能聽出這五人組合用吉他譜寫流暢旋律的功力,到了《Hope Downs》也就毫無保留的將他們的實力展現出來。

R.B.C.F.特別的地方在於樂隊裡有三位主唱兼吉他手,分別是Fran Keaney、Tom Russo以及 Joe White,雖然很難分辨出哪首歌個別是誰唱的,不過其中歌聲的差異是很明顯的能夠聽得出來的,但這樣的差異絲毫不會影響到專輯的流暢度。他們的音樂讓你想起一整票八零年代以Jangly吉他為主的搖滾樂,不管是R.E.M.、The Go-Betweens、The Church還是紐西蘭獨立廠牌Flying Nun的The Clean、The Verlaines等等,又再加入一些衝浪搖滾以及鄉村搖滾的元素,你甚至還能聽到Neil Young或Bob Dylan的影響在他們音樂的血液中。

專輯首曲〈An Air Conditioned Man〉 輕快雀躍的節拍與活耀的貝斯線外加上兩把電吉他與一把木吉他就定義了他們轉換出旋律的方式,用一位社會化之人的角度來描述著他回顧過往時所產生的焦慮感,在充滿空調的生活中失去那個最初的自我。單曲〈Talking Straight〉絕對有潛力可以成為我們這個世代的Jangle Pop經典,就像 R.E.M在Reckoning中的〈Pretty Persuasion〉擁有扣人心弦的吉他彈奏與旋律,用主副歌加吉他獨奏的形式來寫出完美流暢的歌曲,只要聽過一遍就很難忘卻。歌詞描述兩個人雖然同處一室卻無法直接將出心裡的話,所謂的在一起卻很孤獨指的就是這樣的感覺。

〈Mainland〉講的是在歐洲難民危機中人們登上另一片土地的渴望與幻滅,即便專輯的調性可以讓人感受到澳洲豔陽的熱度與度假氛圍但曲子卻是展露出當中角色的困境。而〈Sister's Jeans〉則用鄉村搖滾的曲調與Bob Dylan的唱法將一獨自人的孤單生活描繪出來,錚錚的吉他聲響將獨自一人的慵懶攤在煦陽底下。

快節奏的〈Bellarine〉用快速上升即下降的吉他聲響來貫穿整首曲子,聽來如同某些DIIV的歌曲充滿著速度感。然後〈Cappuccino City〉又把你從急迫的節奏中拉回來慵懶的氛圍,響亮的電吉他撥弦與手指在木吉他滑動的摩擦聲合而為一,把那種在玩世不恭的生活逐漸中失去樂趣的心情表達出來。

沒有一首歌在《Hope Downs》會讓你感覺不對勁,因為他們手上三把吉他的彈奏實在是配合的天衣無縫,這樣的編曲補足了歌曲中的每一個空缺處,也讓每一首歌聽起來相當縝密扎實。或許歌詞的內容並沒有音樂來的扎實和深厚,但不可否認的是專輯從頭到尾相當的流暢且完整,對R.B.C.F.來說這絕對是一張成功的首張專輯,讓人搭乘時光機重返過往Jangle Pop盛行的美好年代。

by Guan

評分:

落差草原WWWW - 盤

by DOPM
IMG_0165.JPG

會買到這張唱片,可以說算是個美好的意外。上個禮拜去唱片行送修CD播放器,遇到另一位電子音樂人,話題正好轉到落差草原WWWW的新專輯。因為老闆剛到貨,我們便拿出來播放一起欣賞。在這之前,本站曾經訪問過落差草原,因此這名字對我而言並不陌生,但是對於他們的音樂,筆者卻沒有那麼熟悉。而當喇叭流出「雨連結天與地的通道」的開頭,那急促而渾厚的bassline與呢喃的歌聲相互交錯穿插出一種邪典的詭異氣氛,接著大鼓出來時更像是某個異端的宗教儀式。我的耳朵立刻被這充滿實驗性的音樂給吸引了。當我們聆聽的時候,該音樂人也不禁讚嘆這張專輯的製作,從錄音到製作混音都可以聽得出落差草原在聲響上下了一番功夫。而我聽到第二首時,馬上就下手買了,等不及想要回家聽。雖然網路上都有發行宣傳,也有Youtube試聽,但是要不是在實體店面有機會正好聽到,而且是用比較好的音響設備聽到,我可能又會錯過這一張今年聽過最有趣的台灣專輯。

關於這張專輯《盤》,其實我覺得有幾個可以討論的面向,像是專輯概念、視覺包裝、文字意境,和最根本的音樂本身。當我在搜尋關於這張專輯的資料時,其實有點困惑。文宣裡提到《盤》是對「共生世界」的意識延伸,是將生命經驗和概念相互融合。以更宏觀的角度來觀察並記錄下在台灣這個島嶼上共生的生命與輪迴。音樂上,除了提到找來Forest主唱Jon Du處理後制錄音及混音,並送給英國Alchemy Mastering首席工程師Matt Colton做母帶後製。對於由一之、愛波、唯祥、阿龍及小白這五位落差草原WWWW的成員如何一起創作出這張專輯裡令人驚奇的音樂,幾乎都沒有提到。

自2010年組團到現在,八年的時間慢慢累積彼此的默契和生命經驗,這張專輯有點像是一種集大成之作。對於像我這樣,初次接觸他們音樂的人,也不難被這聽起來有點陌生但又有點熟悉的音樂給吸引。在〈碎花星辰〉裡,我們先聽到溪水流動的野外錄音,接著加入如部落音樂的敲擊鼓聲,最後充滿震撼感的大鼓聲也跟進,宛如大自然萬物共同進入瘋狂夢境的行進曲。這首長達近十分鐘,巧妙的融合迷幻音樂,世界音樂,與電子音樂,是首極為精彩的作品。〈渡〉更是讓人直接聯想到人過世時,變成了鬼魂走向極樂世界的那段路。樂器的編排上靈活地使用了大鐘與嗩吶,讓這些傳統樂器在樂曲中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要說到他們在音效的錄製和音場上的設計,這張專輯可以算是在我聽過台灣獨立音樂中,相當厲害的。拿〈精靈〉來說好了,曲調結構經過三四段的變化,無論是鼓聲、鑼聲、鈴聲、敲擊琴聲、實驗電子音效,甚至是吉他聲,我們都能清楚聽見這些樂器出場的位置與力道,聽著它們相互承接轉換,進而改變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場景。〈符號學〉裡更是聽到電子鼓與打擊樂器重複演奏,而其中也有些微妙的變化,搭配著長笛聲的旋律,男女合聲吟唱如符號般隱晦的字句。在曲中後半段,更是轉變成ambient/drone的音效,其浩瀚無根的程度絲毫不亞於太空電影配樂。

其實一開始在聽到這張專輯時,除了對聽到的音樂感到驚喜外,某部分的我一直在腦裡摸索這聽起來像誰,或是這聽起來像甚麼,甚至在想他們到底是在唱三小。但是,多聽幾遍這些問題就顯得越來越不重要。重點是我喜歡我耳裡所聽到的音樂,即使不懂,但我還是能聽到他們玩實驗音樂能玩得如此忘我,玩得如此精彩,並且是這樣獨一無二的。就如同他們專輯封面,由愛波和一之所製作的那盤雕塑品,你能說出那是甚麼東西嗎?你看得到它,但卻說不出來那是什麼。而他們的音樂也一樣,《盤》算是甚麼樣的音樂?我只能說它是實驗音樂,這個猶如「雕塑品」這樣籠統的概稱而已。你必須把心打開,用聽的去感受它,而且最好是用好一點的CD音響系統去體會這張專輯應有的面貌。

by fus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