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Kiwanuka - Love and Hate

by DOPM

出道EP《Tell Me A Tale》獲得諸多讚譽,人們將Michael Kiwanuka美譽為Bill Withers、Curtis Mayfield、Otis Redding等靈魂樂大師的接班人。然而隨後發行的首張專輯《Home Again》,雖仍依循著《Tell Me A Tale》原真質樸的音樂特性,但整體策略明顯趨於保守。當下並未將他的聲音牢記在心,只隱約記得《Home Again》讓他拿下BBC Sound of 2012的殊榮。

《Love and Hate》發行之初亦無特意關注,直至某日夜晚在Apple Music上點開了〈Cold Little Heart〉的MV,那一刻徹底地被震懾住(上一回有此相同感受的音樂,是坂本龍一於Avatar Studio現場演奏的影片)。長達五分鐘的前奏鋪陳,有著媲美〈While My Guitar Gently Whips〉的滑絃吉他獨奏,低迴幽美的氛圍更宛如Pink Floyd經典再現。爾後節拍漸起,Michael Kiwanuka厚實穩定的人聲湧入,拉開序幕後的場景彷彿Terry Callier搭上Wilco的旋律線,加上帶點Motown風格的顫抖琴弦,那毫無疑問是一觸及靈魂的聲音。

雖然〈Cold Little Heart〉顯得難以超越,但整張專輯並不僅止此一佳作:專輯同名歌曲〈Love and Hate〉同樣坐擁絕佳編曲架構,長達七分鐘的曲子毫無冷場,將靈魂樂、弦樂與節奏藍調完美融合,尾段的吉他solo令人回味再三。〈Father's Child〉在曲子中段有著類似〈Bitter Sweet Symphony〉般爽朗大器的弦樂配置,此一反差更顯尾聲爵士鋼琴獨語的哀戚惆悵。

或許有些音樂類型過了一段時日後,便逐步遠離喜好光譜。但偶然聽到類似作品時,內心仍會掀起一番漣漪,位處專輯尾聲的〈The Final Frame〉即是如此,它喚醒腦海深處那逐漸散失的關於Damien Rice的一切。〈I'll Never Love〉則重述了每一個脆弱掙扎的片刻,淒美旋律如泣如訴。即使無法如願地完美落地,卻仍傾心於那如同〈Think You Can Wait〉般優雅的抑鬱情懷。

總歸而言,《Love and Hate》幾乎滿足了我心中對於Soul/Jazz的音樂想像(或許有些淺薄),同時也宣告著Michael Kiwanuka的破繭而出。其超齡成熟並直觸靈魂本質的聲音,以及極具感染力且毫無保留的演繹,皆讓人想起去年此時的《To Pimp a Butterfly》(Kendrick Lamar) 與《The Epic》(Kamasi Washington)。這些創作者彷彿用它們的作品提醒著我,在已逝過往的音樂國度裡,還有眾多瑰麗豐富的脈礦尚待開採,無論如何都要讓唱機的鑽頭不間斷地轉動下去。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The Avalanches - Wildflower

by DOPM

雖然喊了不知道多少次說要出新專輯,都被騙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但是看到The Avalanches正式推出新專輯的新聞,還是覺得相當不真實,畢竟都隔了十六年。選了一個假日的午後,騎著單車四處遛躂,順便體驗一下這張新專輯。開頭曲〈Because I’m Me〉一出,直接讓我陷入那歡樂如萬花筒般的世界。嘴角上揚微笑著,暗自竊喜著耳朵裡聽到的The Avalanches和是我印象中的那個The Avalanches是一樣的。當然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因為回到家後我馬上拿出他們的處女專輯《Since I Left You》出來聽,兩張的差異立刻彰顯出來。然而,在聆聽新專輯的當下,他們擅長將不同的元素天衣無縫的拼貼,編織出一個甜美、迷幻、復古的世界,我不由自主地就陷入他們的世界裡去了。任何一段歌詞、句子、對話、節拍、旋律、聲效,都是能按下我腦袋裡想像力的開關。就這樣,我的雙腳隨著齒輪鍊條循環如機械般的運動,但是我的大腦卻隨著The Avalanches的音樂到處亂飛。

把時間推回16年前,在網路世界尚未發達如今的年代,這群來自墨爾本以Darren Seltmann為主腦的年輕人已經把取樣,拼貼不同元素的音樂的技巧推向另人咋舌的境界。話說取樣了三千多種來自老音樂,舊電影的對話,等許多冷門但卻能在舊黑膠唱盤上找到那些早被遺忘的聲音。即使過了16年,現在再聽到〈Frontier Psychiatrist〉還是會起雞皮疙瘩,並且沒有任何過時的跡象。因為音樂本身就已經過度的建構在「舊」的元素上,這群聰明的DJ將音樂解構的支離破碎後,再隨著音樂本身的感覺重新拼貼成一個新的曲子。就這點來說,他們的新專輯還是沿用了相同的手法,整張聽下來也可以感覺得出來有成功地營造出那復古萬花筒的感覺。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Darren Seltmann離團的關係,新專輯有點不及《Since I Left You》這張專輯那樣地驚為天人,那樣的瘋狂,那樣的讓人印象深刻。剩下的原始團員Tony Di Blasi 和 Robbie Chater,花了16年的嘔心力血之作當然沒有砸了自家招牌,但要追上巨獸等級的《Since I Left You》還是有難度的。

剛聽這張《Wildflower》新專輯,大部分樂迷可以發現嘻哈的成分加重很多,畢竟開場的兩首曲子〈Because I’m Me〉與〈Frankie Sinatra〉分別都交給了饒舌歌手Camp Lo 和 Danny Brown。雖然這兩位我都很喜歡,但來到The Avalanches的遊樂園,他們最多只能算是客串的嘉賓。這場秀始終是The Avalanches的。而他們會有偏向嘻哈這個趨向,其實也不難理解。Sampling這項音樂美學就是由嘻哈發揚光大的,在上一張專輯明顯的turntablism亦是如此。就這點,他們深受九零年代黃金嘻哈時期的影響,找來的自然也是同道中人。緊接在後的兩首〈Subways〉與〈Going Home〉,聽得出來八零年代的復古迪斯可明顯地流在他們脈動的血液中。然後,在聽Mercury Rev的Jonathan Donahue 獻唱的〈Colours〉和〈Kaleidoscope Lovers〉或是由Royal Trux的Jennifer Herrema獻唱的〈Step Kids〉,馬上就能聽出那六零年代復古迷幻的感覺,但你知道這不是真正六零年代的音樂,倒更像是某個Elephant 6玩電子的團。

我想The Avalanches對音樂廣泛的愛好與執著,多少會影響甚至鼓勵他們的樂迷去發掘更多不同曲風、無論是新或舊的音樂。即使,他們的音樂大體上還算是罩在他們復古花草清新的包裝下,但我不覺得這兩點有矛盾或是牴觸的地方。但對於最後一首歌〈Saturday Night Inside Out〉我必須多說幾句。大約四年前,他們在網路上丟出了一首罕見的新作品,名〈A Cowboy Overflow Of The Heart〉。它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The Avalanches音樂,反而更像是迷你版的有聲書。整首曲子由Silver Jews的David Berman念著他自己寫的詩,超現實的場景混雜著生活中的故事,一個回憶著過去的悲傷故事。音樂盒般的背景音樂微微的襯托著,更彰顯出這個故事的感傷。但是,把 (我自認為) 完整的作品切割後再丟到這首〈Saturday Night Inside Out〉歡樂的曲子裡,彷彿是在自我嘲弄,原本那悲傷的感覺完全不見了。而這時,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沒辦法接受這樣東拼西湊的美學,因為不管原作好壞本意善惡,都將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他們就只是個需要請自便的原材料而已。在這張的〈The Noisy Eater〉裡面就取樣了The Beatles的〈Come Together〉,並讓一群小孩把他唱成了宛如早餐穀片的廣告jingle作為副歌。我想取樣這件事,真的是個雙面刃。

回到專輯本身,他們的音樂有著濃濃的復古懷舊感,過往的美好時光透過他們的音樂讓我們能夠重返那純真歡樂的感覺,或許,這些從來就不曾存在,而透過他們拼貼的技巧,編織出一個完全能讓人彷彿身歷其境的甜美時光。回憶、夢境和想像明顯地不是一樣的東西,但是在The Avalanches的世界裡,他們像是調皮愛玩的孩子,相互偽裝成對方,向著我們招手,要我們也一同加入他們混亂不真實卻又自在歡樂無比的時空旅程。

by fuse

Minor Victories - Minor Victories

by DOPM

光是將Slowdive/Mojave 3、Mogwai、Editors等樂團名號攤在眼前,便足以顯見Minor Victories此張專輯會是何等受人期待。然而過往眾多Supergroups雷大雨小的經驗,也同樣使人不敢多所期待,以防期待越高、失落越重。好在一切疑慮皆於首次聽到Minor Victories這張同名專輯後煙消雲散,其感動與衝擊遠遠超越原先期待。旋律、聲響絲毫不見老態,歌詞與曲勢的搭配也來得十足groovy,層次轉折有條不絮,恰恰符合個人心中對於Slowdive,以及其後的分支樂團Mojave 3、Monster Movie的美好記憶。

〈A Hundred Hopes〉的起手式輕易地收服了我,鼓點間隱忍著風雨欲來的躁動靈魂更是對上個人胃口;〈Breaking My Light〉裡的哀淒弦樂與迷濛游離女聲,勾勒出Blonde Redhead在《23》時期的迷人意象。即使青春不再永駐,心中依然依戀那每日皆有新鮮事的拓荒時代。〈Folk Arp〉空靈迷離得如同湖上燈籠,將環境音效轉入史詩歌劇般的機巧橋段,更顯後搖巨擘Stuart Braithwaite的鋪陳功力,是整張專輯最棒的部分之一;〈Cogs〉的緊湊節奏與扭曲吉他聲響,則令人想起初出茅廬的The Joy Formidable。那激猛如少的狂躁,讓人一時之間又迷失於時間老人的迷宮之中。

而找來James Graham (The Twilight Sad) 插刀助拳的〈Scattered Ashes (Song for Richard)〉則宛如Monster Movie的復辟之作,偶一回首便撞見歲月遺漏的陳跡。美絕動人的噪音音牆,即便滿坑滿谷亦不嫌多。除此之外,樂團也邀來Mark Kozelek (Sun Kil Moon) 合唱一曲,然而相較於〈Scattered Ashes (Song for Richard)〉的完美契合,〈For You Always〉在整張作品裡顯得突兀尷尬了些,也再次驗證 Mark Kozelek 坐擁將所有歌曲皆唱成個人特色曲調的特殊能力。

專輯尾聲兩首曲子亦毫不遜色:〈The Thief〉在輕盈(Chamber Pop)與沉重(Post-Punk)間交織出嶄新色彩;而〈Higher Hopes〉則以印象派琴鍵帶出古典美學,佐以極簡電子聲響點綴。結尾再以Mogwai招牌式的後搖噪音破牆而出,倍增孤絕疏離感受。曲閉靜默之際,已然心碎滿地。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The Coral - Distance Inbetween

by DOPM

當BBC 6Music重播今年在Bristol舉辦的音樂祭重點回顧時,第一次聽到The Coral的新歌,當下心中第一個想法是怎麼和Temples這麼像,但我對這種仿六零年代風格的音樂一向沒什麼抵抗力。

The Coral的團齡當然比Temples長上不少,在推出新專輯《Distance Inbetween》之前,樂團已經五年多沒有新作品(2014年的《The Curse of Love》專輯只是釋出沒機會發行的舊作),所以《Distance Inbetween》被視為樂團強勢回歸的宣言。專輯整體聽起來滿溢正面能量,彷彿冬眠後回到生氣盎然大地的生物,準備迎接新的開始。

〈Connector〉機械式的節拍揭開專輯序幕,歌曲結構簡單,散發濃濃迷幻味,訴說著敘事者與另一人之間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關係,歌曲主題與編曲令我想起Depeche Mode的〈It's No Good〉,只是沒有那麼激情。開場曲略微慵懶的步調在〈White Bird〉時加快,Krautrock的元素也變得更鮮明,主唱James Skelly的聲音被多部和聲包覆著,響亮的合成器橋段應該能滿足眾多的六零迷幻搖滾控。

〈Chasing the Tail of a Dream〉明顯聽得出是單曲,強勁的節奏與James Skelly自信的嗓音都非常討喜,並加入綿長吉他獨奏,旋律也寫得流行,一聽便讓人難以忘懷。在浪漫深情的專輯同名曲後,〈Million Eyes〉醇厚的吉他一度讓我以為James Skelly會像Manic Street Preachers的JDB一般引吭高歌,但這首歌還是沒有溢出樂團所掌控住的工整框架。

另一支單曲〈Miss Fortune〉描寫搖滾歌曲中常見的繆思女神,節奏組與吉他都帶著一種輕盈感,就算原本情緒低落,清甜的鍵盤聲也會驅散所有的不快;專輯末段另一首讚頌女性的歌〈She Runs the River〉則捕捉到The Byrds的音樂化外脫俗的神韻。

專輯後半段有幾首非常有趣的歌。〈It's You〉的吉他與主歌行進的方式實在像極了Radiohead的〈Creep〉,但樂團在訪問中都沒有提到任何來自Radiohead的影響,或許只是巧合。而假如The Coral突然決定翻唱Lou Barlow或The Folk Implosion的歌曲,最後成果大概會和下一首歌〈Holy Revelation〉相去不遠,貫穿全曲的歪斜吉他迥異於專輯其他曲目比較唯美的風格。〈Fear Machine〉狂放的吉他與《Second Coming》時期的The Stone Roses有點相似,但樂團選擇用朦朧復古的演奏曲〈End Credits〉作結尾,讓聽眾對《Distance Inbetween》的最後印象停留在美麗易碎的幻境中。

《Distance Inbetween》宛如去年The Charlatans的《Modern Nature》或前年Temples的專輯《Sun Structures》,將過去搖滾樂當中的美好元素舊瓶裝新酒,同時彰顯出樂團自己的特色。雖然The Coral的專輯的動聽與感人程度略遜於《Modern Nature》與《Sun Structures》,但它還是能給人愉悅的聆聽體驗,為春日生活增添光彩。

by Debby

評分:

The Anchoress - 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

by DOPM

關於The Anchoress的一切,自然要從本命團Mansun說起。開始著迷於Mansun音樂時,樂團本身已解散年餘。因此除了積極尋找各式EP、B-sides之外,殷殷切切盼望的便是樂團主腦Paul Draper能夠重起爐灶發行個人專輯。然而歲月年年飄逝,我們所等到的卻只有一再跳票的支票,以及不斷反覆取暖的樂迷連署召集令。

不過身為Mansun解散後,唯一還持續從事音樂事業的團員,Paul Draper這回不再讓我們失望,在2016年初交出其擔任共同製作的首張音樂作品,也就是此篇的主角The Anchoress -《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

The Anchoress是威爾斯女唱作人Catherine Anne Davies的化名,擁有UCL文學與酷兒理論博士學位的她並非樂壇新生,在此之前即以本名發行過單曲與迷你專輯(此次專輯的開場曲〈Long Year〉以及〈Bury Me〉皆是在07年已經發表過的作品)。雖然化名為女隱士,然而《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相較於Catherine A.D. 先前的作品而言,卻是逆向而行地顯得更為入世流行。而若你也曾經是個”Mansunmania”患者,肯定也能從這張專輯中找出許多Paul所留下的斧鑿痕跡。

初聽The Anchoress,直覺會將她與PJ Harvey、Tori Amos、Kate Bush等創作人產生連結,Uncut雜誌則以唱著John Grant曲調的Karen Carpenter來形容這張debut album。專輯錄音的呈現上,將Catherine A.D.的聲線表現得極為清晰且定位靠前,喜好欣賞女聲演繹的樂迷或可從Catherine A.D.在各式風格下的華麗轉換間得到滿足。不過,與其說《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是indie sound,我反而認為其更偏向流行音樂,只是編曲結構較有90年代的風味,轉折與餘韻也較現今普遍的流行音樂來得更為豐富多樣。

〈What Goes Around〉是The Anchoress最早面世發表的作品,一聽到那如鐘聲行進的Baroque Pop節拍以及Catherine A.D.極具戲劇張力的演唱,腦中馬上響起〈No One Knows Us〉的樂句。以piano ballad為基底的〈Doesn’t Kill You〉則讓我聯想到《Little Kix》時期的Mansun,吉他迴響的聲音質地也極為類似,只可惜背後彈奏的主人翁不再是Dominic Chad。

由Paul Draper獻聲合聲的〈You and Only You〉,其淒厲的合成器琴音招喚了腦內關於Kent與Mary Onettes的記憶。〈One for Sorrow〉則替年節期間的家族聚會預作防備,極盡嘲諷的歌詞讓人會心一笑。只由鋼琴伴奏演唱的〈Bury Me〉,在整張專輯普遍華麗熱鬧的風格下,顯得格外頹美憂傷。〈Waiting the Breathe〉起始的教堂鐘聲備感熟悉,實與「灰燈籠」裡的〈You Who Do You Hate〉如出一轍。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