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 Multi-Love

by DOPM

由Ruban Nielson領軍的樂團Unknown Mortal Orchestra是這幾年數一數二怪異的低傳真樂團,他們的專輯融入六七零年代的迷幻元素,採用類比錄音讓聲音聽起來有種溫暖質地,但現場與錄音室作品聽起來則是天差地遠,Nielson表演時調的吉他聲響非常特別,不時擺出種種異於常人的姿勢,不變的是他神經質的假音還有對聲音效果的嘗試把玩。在出完《II》並結束巡迴後,樂團有一年多的假期,Nielson便在家中組裝各式復古合成器,還在錄音室上方裝了巨大的粉紅色燈泡──他認為能帶來靈感,新專輯《Multi-Love》的封面讓我們能一窺他的創作環境。

Ruban Nielson在這段製作專輯的時光中其實過得並不平靜。剛從紐西蘭搬到美國時,他因為貧困而和妻子兒女住在帳棚,如今他有了自己的房子,但之前因為長期在外巡迴而和家人有些疏離,還在日本遇到另一個女孩;Nielson的妻子聽聞此事竟和那個女孩成為莫逆,並邀她到家中長住,原本的家庭組合因而變得複雜且危機四伏。樂團一向不避諱在專輯中探討爭議性主題(例如《II》當中的〈From the Sun〉提到的自戕),《Multi-Love》記錄了Nielson處理多元關係時的感受和遇到的難處,開場曲〈Multi-Love〉的副歌 "Multi-Love has got me on my knee/We were one, then become three" 就展現出他內心的糾結,不過歌曲寫得很搶耳,只要聽過幾遍就忍不住想跟著哼。

復古合成器的聲音在許多歌曲中都可以聽到,像〈Like Acid Rain〉和〈Ur Life One Night〉,前者Nielson精神分裂的胡言亂語 "Ya ya la la yeah" 和奇異的音效像是實驗電影的配樂,〈Ur Life One Night〉鮮明的節奏反而宛如刀片,把原本完整的敘事切成令人費解的片段。另外,歌曲〈Stage or Screen〉結尾有一段迷濛的電子樂橋段,讓人想起上一張專輯的純演奏曲〈Dawn〉。

Unknown Mortal Orchestra每張專輯都定會有一首(以上)的洗腦歌,《Multi-Love》上最令人無法抵抗的歌非〈Can't Keep Checking My Phone〉莫屬;雖然旋律寫得流行,這首討論社交網路戒斷症狀的歌依然充滿巧思,開頭的喇叭聲應該是由Ruban Nielson的爵士樂手老爸Chris吹奏的,"Could you call back again"為了模仿電話的忙線音,特別將人聲扭曲壓低,整首歌的迪斯可節拍都很討喜。

專輯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Extreme Wealth and Casual Cruelty〉,先來一段合成器奏鳴,主歌氣氛低微焦躁,Nielson的聲音多部出現,中段突然插入一段乾淨的薩克斯風獨奏,彷彿瞬間感受到人間至福,結尾的吉他與各式音效再度挑起聽眾的焦慮恐懼。同樣加入爵士樂器的是歌曲〈Necessary Evil〉,鼓的碎拍、吉他和隱隱的低沉貝斯製造出慵懶的夜晚情調,偶爾加入的喇叭聲則撫慰著迷失的人,帶人走出抱憾自責的無限迴圈。

終曲〈Puzzles〉是全輯批判力道最強的歌,批評美國國內對移民的差別待遇,身為亞洲人的我們聽了心有戚戚焉,如果懷念Unknown Mortal Orchestra之前偏向搖滾曲式的歌,〈Puzzles〉可以聽到放大的吉他聲和Nielson比較激情的聲音表現。和《II》的結尾類似,〈Puzzles〉尾聲的吉他獨奏顯得猶疑不確定,留了許多空白讓聽者去回想Nielson已經傳達和並未說出的面向。

《Multi-Love》比起Unknown Mortal Orchestra的前兩張專輯實驗性較強,琅琅上口的歌曲數量也減少一些,但給這張專輯一點時間,應該就能慢慢抓到他們種種精心安排的元素。他們又再次挑戰大家對習以為常的事物的既定印象,即使不一定認同他的立場,完成這樣的作品需要極大的勇氣,Nielson透過他的個人經歷帶領大家進行關於親密關係的想像。


by Debby

評分:

橙草 - 烏鴉

by DOPM

歷經團員重組,橙草終於推出了新專輯《烏鴉》。沉寂多年,正如一片黑壓壓的封面,橙草的音樂也產生了微妙的蛻變。但伴隨歲月洗鍊,就是成熟、圓融或樂天知命嗎?

同名曲〈烏鴉〉,這長達八分鐘的作品以熟悉的音牆拉開磅礡的開場,隨後鼓聲與吉他暫時退到了幕後,主唱進場,用了比以前更加有力度的聲音說道「於是我們所相信的真諦,全部散落在絕妙的陷阱裡」,所以就放棄抵抗,磨去所有稜角嗎?再次響起的急促鼓音似乎不是這個意思,而隨即堆疊上去越加高亢的弦律也不停呼喊自己原生的目標與渴求。在ABAB段落結束後,飽滿的音牆剎那一收,僅餘效果音回響淡出,進入一個和緩與流動的間奏,換過氣的聲音在溫和的帶出下一段主題,巡迴模糊的臉孔與淡忘的名字;接著音樂再次推高,強健上升的旋律映襯黑色的翅膀,依然追逐遙遠的光點,再沒有回頭。強弱收放自如,大開大闔充滿戲劇性的編曲向來是橙草的強項,在烏鴉這首更是淋漓盡致,緊緊抓住焦點的八分鐘。

同樣開場是音浪襲來,中斷醞釀又一路音效器猛催推上高潮的還有〈赤空〉。在〈無名歌〉中,貝斯手改操作電子合成樂器,搭配主唱的迷離聲線交織出迷幻氛圍,令人聯想起EP中的〈沒說的話〉;儘管大量留白又沒有音效器全開,橙草也很能掌握氣氛。〈年華〉是另一首編排頗有巧思的作品,前半段不停重複的節拍表達日復一日的作息中,許多改變在無意識中悄悄滲入,直到某個時間點才驚覺已經是另一個人了。

整張專輯中,〈逆流〉算是唯一一首延續《積雨雲》那股青春掙扎況味。相對於其他曲目的張力、急促與吶喊,逆流節奏舒緩許多,不插電的吉他聲雋永帶出種淡然惆悵,在眾多選擇與改變之前,只想找個角落閉上眼。曲末沒有恢弘的音浪,只有幾個單音曳長淡出,彷彿夏末的向晚天光。〈逆流〉是青春遠逝的最後一撇跫音。

當大部分作品都宛若暗語似營造各式情境,〈島嶼天明〉從曲目就直白無比。在福島災變後,同為板塊交界不穩定地帶的台灣再度熱議核安議題。台灣海岸綿長生態豐富,卻也成為人們眼中待開發的處女地,除了核電廠,還有各種重工業廠區與渡假村虎視眈眈。雖然橙草的音樂並不是以社會運動或政治理念為特色,這首熱血期盼大家醒來與站起來的島嶼天明多少也表達了他們社會關心吧。

整體說來,相對積雨雲的主題:拒絕通盤接受大人的命題、長大前一個迴轉的秘密房間、選與不選的困境等等,烏鴉裡頭出現的質疑、否定與信念都更加銳利與直接。反映在專輯名稱,就是從斑斕浪漫的積雨雲意象轉換為凝聚與主動的烏鴉意象。雖然還是有抑鬱與困惑,但想說的東西增加了;或許這些即是橙草離開年少時代歷經歲月洗鍊後的心得。

by Derderboy

評分:

Jamie xx – In Colour

by DOPM

在聽《In Colour》的過程中不斷讓我想起倫敦的景像,它似乎將這個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完整的渲染在音樂中,聆聽時腦中浮現的是這座城市的建築物、人物、空氣、一些意外的聲響,更讓人想起夜晚幽光明滅的景色,對於Jamie xx而言,他生活的這座城市成就了他自己的音樂,從他小時後接過叔叔給他的兩張糟糕的浩室唱片到十七歲在倫敦的Plastic People這處俱樂部接觸到跳舞音樂,再到他自己當起DJ混音各種類型的音樂。他使用倫敦電音場景中各種錯綜複雜的電子樂風為基底,將涉獵到的靈魂樂、節奏藍調、嘻哈給予全新的風貌,也許我們可以簡單將Jamie xx的製作歸類在獨立電子,但這樣的簡化私乎讓人無法看到音樂背後的樣貌。

講到Jamie xx 的製作,不得不再提一次到The xx的同名專輯,這的確是一張擁有出色製作的作品,簡單卻擁有強烈的風格,這樣易聽的音樂相當讓人著迷,它甚至可以吸引以往沒有接觸獨立音樂的樂迷,但對其他音樂的探索往往也僅只於此。然後從幫Gil Scott-Heron作品重新混音的《We're New Here》,我才真正覺得這就是Jamie xx自己的風格,他正在定義自己的聲音,而且不試圖去模仿那些影響他的樂風,他不喜歡把聲音填得太滿,也知道自己的主旋律在哪哩,並且懂得用一些晶瑩透亮的聲響來製造一種輕盈的感覺,那時候我真的希望他能出一張屬於自己的專輯,因為他是一個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的製作人,這也讓我對《In Colour》有所期待。

期待太高的結果,就是對《In Colour》有那麼一丁點失望,不能說這是一張不好聽的作品,它的確有能夠在腦中重現場景的特殊魔力,但有些歌曲也許有點太過輕盈的不著邊際,反到與Four Tet、Romy合作的〈Seesaw〉就有相當扣人心弦的旋律,這首歌給我的感覺就是在舞池中的心碎時刻,即便你的身體是隨著強烈的節奏跳動,但你的心裡卻是靜止且悲傷的。〈Gosh〉取樣自九零年代BBC radio one的節目One In The Jungle,專讓DJ們將Jungle帶到這個平台播放,但Jamie xx並沒有將Jungle速度感的碎拍帶到他的音樂中,反而用很平穩的拍子來處理,如果沒有結尾的畫外之音,聽起來或許就更平庸了一些,還好後段讓曲子的視角放大到整個宇宙。

這張專輯也找來The xx雙主唱Oliver與Romy來合作三首曲目,與製作The xx音樂不同的地方在於,這張專輯的合作曲目都是先有曲再讓兩位主唱放入詞與旋律,但對一般聆聽者來說這就是The xx啊,有種我到底是在聽Jamie xx個人專輯還是聽The xx的疑惑。不過我相信〈Loud Places〉對Jamie xx有相當特殊的意義,畢竟他們都是從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所以在專輯中意氣相挺也是理所當然。歌曲回憶著他們一起在入夜的城市中用滑板尋找刺激、在舞池中受到各種音樂的影響,並一起探索音樂的可能性。

〈The Rest Is Noise〉依舊證明了他的創作天賦,先讓行雲流水的琴鍵聲響交互著拍子與低音貝斯線,再讓所有音軌匯聚在一塊,混然天成的傑出作品,如同陽光有折射出色彩的能力,這當中的聲音也呈現了各種繽紛燦爛的顏色。

Jamie xx並不想做一張擁有時效性的作品,他想要與眾不同,並且向倫敦的舞池文化致敬,不過他不可能只靠《In Colour》就一次到達他想要到的地方,但他的理念會讓他走的更遠。這不會是成為永恆的終點,而會是一個如同曙光乍現的全新起點。

by pblue

評分:

Built To Spill - Untethered Moon

by DOPM

「我知道,當我醒來時,搖滾樂永遠都會在這裡。」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聽到〈All of Our Songs〉的這句歌詞讓人感到非常寬慰;即使音樂在爭取閱聽人注意力的戰役中屈居下風,像Built to Spill這樣的樂團始終會把音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我對來自美國愛達荷州的Built to Spill一直抱有一份敬意,他們是Northeast音樂場景的要角,主腦Doug Martsch細薄的高音、歌曲中直率的吉他獨奏與迂迴曲折的結構,還有採意識流敘述的歌詞對同地區的Death Cab For Cutie和Modest Mouse等樂團都有重要影響,就算是第一次聽Built to Spill的音樂也會有似曾相識的感受。出道二十多年來,除了主腦Doug Martsch以外的團員已經換過幾輪,這次新專輯《Untethered Moon》的新成員就包括鼓手Steve Gere和貝斯手Jason Albertini,但無論陣容如何變動,在Built to Spill的音樂中永遠可以找到獨立搖滾的初衷。

嚴格說起來,《Untethered Moon》和Built to Spill過去的作品並沒有太明顯的不同,整張專輯非常流暢,聆聽時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吉他搖滾仍盛行的九零年代。其中幾首歌曲在歌詞上都有互相參照,例如開場曲〈All Our Songs〉便出現指涉專輯名的“tethered”(牽繫)這個字,〈Living Zoo〉最後提到前往火星的旅程,而〈On the Way〉繼續太空旅行的主題,且直接提到專輯名稱;其他歌曲也可以串成一個模糊的故事線。這趟音樂旅程中,敘事者在現實與夢境間數度跳轉,他非常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脆弱易毀,卻不願意承認失敗、放棄夢想,樂團企圖透過這些討論證明音樂生涯的意義。

Built to Spill的風格受到Dinosaur Jr.啟發,近年來兩團也一起巡迴過一陣子,《Untethered Moon》很能滿足吉他控的執迷,Doug Martsch使用的吉他音色別甚為豐富,有時刻意開大失真效果,讓吉他聲響像溫厚的暖流包圍聽眾,有時放聲大作且粗野,例如〈Another Day〉、〈So〉即為激昂的吉他曲子,滑順的刷弦也不少,出現在〈Some Other Song〉、〈Never Be the Same〉、〈Horizon to Cliff〉等偏向抒情的歌曲。曲調間常有巧妙的結構變換,不論是輕鬆跟著音樂脈動聆聽,或仔細去聽各個接點如何繫住變動的橋段,都饒富趣味。

〈C.R.E.B.〉是《Untethered Moon》當中最特別的一首歌,略為拖拍的節奏有surf rock的感覺,另外Doug Martsch也跨出想像力與私人情感的領域,提到實際的腦內運作機制;C.R.E.B.是一種蛋白質,能活化建立長期記憶的神經元,要是遺忘事物的緣由是出自腦部發生問題而不是單純人為疏忽,更令人感到無力與懼怕,歌曲末尾用“ticka ticka”表達傳輸不暢的情況,在記憶喪失這巨大的創痛中投入反骨惡搞的字眼,做虛弱的反抗。結尾曲〈When I’m Blind〉長八分多鐘,主題理應是無助的心態,但四處飛馳的吉他和緊湊的節奏組又毫無失敗頹喪之情,也許樂團意指他們受到搖滾夢所蒙蔽,而且還不想從中醒來。

身為一支長青樂團,Built to Spill在《Untethered Moon》非但不顯老,還展現了獨立搖滾的本色。當我在未來追尋理想的路上失去動力和方向,我都能回到Built to Spill的音樂尋找堅持下去的理由。

by Debby

評分:

Jim O'Rourke - Simple Songs

by DOPM

「很高興再一次見到你們,我的朋友們,就在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之後…」Jim O'Rourke在他睽違六年的專輯《Simple Songs》的第一首曲子〈Friends With Benefits〉這樣唱著,這才讓大家想起這位來自芝加哥的音樂鬼才真的消失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十年間也只發行過一張專輯,近年長期居住在日本的他雖然參與過一些電影配樂等計劃,發表自己的作品的頻率卻不如以往,給人一種歸隱山林的神祕感,距離上次以singer-songwriter形式所發表的作品更要追溯到零一年的《Insignificance》。

原以為Jim O'Rourke不會再以singer-songwriter形式創作音樂,但這次《Simple Songs》的回歸實在叫人驚喜,證明這幾年來他還是有在累積創作,並且找來眾日本友人來參與這張專輯的製作,他也提到在專輯製作過程對其他團員的苛刻要求,在講究個樂器細節的情況下《Simple Songs》一點都不像專輯名稱這般如此簡單,看到這名稱還以為只是單純一把吉他的演唱作品,但實際上卻是以整組樂隊的形式將一首首歌曲扎實的表現出來。

九零年代時的Jim O'Rourke一直都是一位現代音樂的開創者,從芝加哥實驗音樂組合Gastr del Sol到加入Sonic Youth以及參與Wilco經典專輯《Yankee Hotel Foxtrot》的製作,他就是有魔力讓這些樂隊的音樂變得與眾不同,更在他自己的作品上,找到實驗性與流行歌曲間的完美平衡,不得不承認《Eureka》現在聽來還是一樣動人。然而在《Simple Songs》中,他又再一次施展他變化多端的魔法,從芝加哥爵士樂派的搖擺性格中找到解放樂器的自由。

〈That Weekend〉極具伸縮性的鼓點與琴鍵、弦樂交互作用,聽似沒有可以預測的邏輯,卻又再頭尾輝應著相同的旋律,吉他作為配角卻極具畫龍點睛的效果,結尾吉他噪音與弦樂的淡出相當扣人心弦。從〈Half Life Crisis〉或許可以聽出一些他對這些年低調隱匿的感想,離開人群何嘗試容易,但卻又無法在沒有他人關注下的空氣中存活,如此矛盾的心情就這樣一直盤聚在心頭上。

當〈Hotel Blue〉結尾Jim O'Rourke奮力唱著” All seats are taken, they're taken away”, 彷彿將所有情緒釋放出來,印象中他從未如此用力唱歌,這股憂鬱的情緒延續到〈These Hands〉,他覺得自己的手有自己的意識,並且不受他的控制,所有事情無法掌控在手中,只能任憑其自然發展。

Jim O'Rourke說他是Genesis的樂迷,他們的專輯《The Lamb Lies Down On Broadway》更是他的音樂基因,如此這般〈Last Year〉這首曲子就如同七零年代的前衛搖滾,以吉他為主奏佐以琴鍵與弦樂,戲劇化的旋律轉換,甚至在〈End Of The Road〉也將他的前衛搖滾基因展現出來,如此不合時宜,卻將他的情緒赤裸的呈現在聽眾耳前。

簡單的歌曲不簡單,這些年Jim O'Rourke想講的話都在其中,《Simple Songs》是一張幽默、矛盾、憂鬱又想展現恢弘氣度的作品,這也再次證明他不凡的音樂製作能力天份。

by pblue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