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 Wells & Aidan Moffat -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

by DOPM

男子中年危機的碎念,令人心碎的優美夜曲,自我邊緣化的精神剖析,城市夜晚的讚頌,跨越曲風的自由意識。

Bill Wells是蘇格蘭鋼琴家,Aidan Moffat是蘇格蘭音樂人,前獨立搖滾樂團Arab Strap的主唱,兩人第二次合作發行專輯《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取自IKEA的廣告詞。下文引用一些專輯內的歌詞,寫成一篇虛構文章:

當時我們肯定是都非常累了,坐在副座的老婆與後面的兩個寶貝都已昏昏欲睡了。在零星車燈點綴的公路上,我手持著方向盤,閉上了眼睛。即使也許只是幾秒鐘的時間,在恐懼堆疊的黑暗中以90公里的速度前進,我幻想我正帶著滿車廂的希望和計畫升空。遠離這條公路,這個處境,這個城市,這個千遍一律的現實。當我再睜開眼,我當然還在這條公路上,車上依舊一片沉寂。路旁迎面而來的是一大塊標印著IKEA的巨大黃色立方體,在黑夜裡顯得格外搶眼。上面寫著:「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地方」。那棟黃色建築物在後照鏡中逐漸渺小,我還是無聲地在心中複誦著「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地方」。

在家中,和老婆的感情生活算是一般。通常我們會放些挑逗的慵懶爵士樂,慣例的從接吻開始,慣例的身體接觸,經過了如常的一段時間,慣例的開始退去衣物,接著慣例地做著我們慣例做的事。然而,我們的開始並不是這樣無色無味的。只是初期的熱情與渴望已消逝的無從尋起,既使我們仍舊慣例的做著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在之中我們可以窺見曾經的彼此,但是卻再也喚不起流逝的青春熱情。

步入中年階段後,逐步看到自己的理想幻滅,過著彷彿複製別人的生活,對我來說仍就是一大打擊。偶爾對著鏡子,只看得到現在的自己又醜又肥又老。幸好,當我無情的厭惡著自己時,老婆並不這樣認同我。在我們看似平淡無奇的感情生活裡,為了製造些趣味,我會盡濫用些可笑的藉口,與荒謬的行徑親近老婆,讓彼此在規律繁忙的日常作息中得以偷閒取歡。要說我們還彼此深愛著對方,那是一個完全合理的誤會。因為只有她懂得我支離破碎的心,也只有她願意接收這樣殘缺不完美的我。

對我而言,我知道要我不悲觀地看人生,不要自我貶低,不要如此焦躁憂鬱,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就是我的人生觀,我無法透過別人的觀點去看別人的人生觀,因為那絲毫與我無關。舉例好了,別人看到燈火通明的城市,可能想著這是如此繁榮的光景,夜晚還如此年輕,沉睡的城市正在慢慢甦醒。而對我來說,我看到的城市沒有光榮,沒有熱情,只是一個放肆的心徹夜的跳著。人們活在她的錯縱交雜脈絡的血管中,有人藏匿角落,有人庇護在家中,有人從這頭跑到那頭好填滿夜的空虛。空虛的夜裡,城市的心依舊跳著,不為何,只為填滿我們空虛的心。

也許別人的心並不空虛,只有我的心才是空虛的,我知道,儘管我不確定這就是我想要的我,但無所謂,這種空虛的罪惡感就像是街友發出來的惡臭,他們自己早就習慣了,我又何嘗不可。或許真正的問題在於人其實真的不太會變,我們並不會進化,我們只是漸漸變成了我們現在的奇形怪樣。我們太晚見面,我們太早嘗試,我們失敗好讓別人笑話。人生這回事,就是這麼一回事。不會有第二回。更不要說能搞清前因後果,然後努力改革重新做人,別再自欺欺人了,好嗎?

可能你會說,以你這樣悲觀的面對人生,還有甚麼好期待的?我實在說不上來有甚麼好期待的,但那也不代表人生不值得活著。至少,我們都還在這裡,就我們的奇形怪樣愚蠢地活著。

by fuse

Swervedriver - I Wasn’t Born to Lose You

by DOPM

剛開始接觸Shoegaze的時候,其實對Swervedriver沒有特別的好感。可能聽瞪鞋音樂想追求的是模糊曖昧的氣氛,和同樣來自Oxford且同在傳奇廠牌Creation的瞪鞋樂團Ride相比,Swervedriver的音樂聽起來太生猛直接,歌曲中寫到在公路馳騁時腎上腺素飆升還有對車輛的迷戀,個人也不太能體會,不過情況在我購入他們的專輯之後有了改變。某次在連鎖書店的特賣會,我買到他們1993年的專輯《Mezcal Head》重發版,聽後發現Swervedriver和我之前的印象不盡相同,他們的歌曲的確比大多數瞪鞋團陽剛,但建構在易於入耳的流行曲調上,主腦Adam Franklin和主要吉他手Jimmy Hartridge此起彼落的吉他對話也非常引人入勝。

從2008年復出巡迴,隔了七年Swervedriver終於發行新專輯《I Wasn’t Born to Lose You》,而距離樂團上一張專輯《99th Dream》甚至已經過了17年。有趣的是,這麼多年後Swervedriver和Ride還是有點互相較勁的意味,後者的重組消息搶去了大家對前者發片的關注。要是喜歡瞪鞋樂風而且想嘗試新音樂,《I Wasn’t Born to Lose You》是一張無可挑剔的作品,Swervedriver團員早已步入中年,歲月撫平了年少時的急躁,《I Wasn’t Born to Lose You》的每首歌都讓人感覺到樂團對歌曲創作和樂器編排的駕輕就熟,即使高速疾駛,乘客也能夠安心仰賴樂團的技術,Adam Franklin和Jimmy Hartridge的吉他分開出現在左右聲道,整體的空間感極佳。

專輯發行前先公佈的歌曲〈Autodidact〉描寫駕駛時眼前所見的景象,壯麗的吉他傳達出遇見新事物的由衷喜悅,聽完心中充滿希望。在〈Last Rites〉,團員誠摯邀請原本頹喪的朋友到異地旅行、改變心境,從主歌的輕快刷奏到中後段的迷幻獨奏都是樂迷熟悉並喜愛的風格。〈For a Day Like This〉和單曲〈Setting Sun〉展現出Swervedriver較以往放慢、柔性的新面貌,樂團生涯日正當中、吐放烈焰的年代已經過去,但日落前的餘暉仍然美麗,足以令人記得過往榮景。

中間的〈Everso〉和〈English Subtitles〉是專輯的重心所在。不同於專輯開端的勵志,〈Everso〉散發出悲傷的氣息,鼓擊從頭到尾變化不大,Adam Franklin和貝斯手Steve George的聲音同時訴說景物仍在、人事已非的感慨,抑鬱的吉他不停繚繞之後爆發,聽眾的情緒隨著這些鋪陳逐漸累積,所以當專輯名稱 “I wasn’t born to lose you” 出現在歌詞裡時,讓人覺得分外感動。〈English Subtitles〉主要由同一段重複數次的主歌組成,這段旋律非常美,反覆出現讓感染力變得更強。

如果希望聽到Swevedriver剛硬的一面,〈Red Queen Arms Race〉像是美國迷幻樂團Brian Jonestown Massacre會寫的歌,吉他和鼓重重敲在耳膜上。而2013年就先以單曲發行的〈Deep Wound〉綿長粗重的吉他獨奏充滿影響過Swervedriver的美國樂團線索,例如Hüsker Dü和Dinosaur Jr.,剛好Deep Wound也是Dinosaur Jr.的J Mascis和Lou Barlow學生時代樂團的團名。

專輯末段的吉他音色變得非常多樣。〈Lone Star〉稱讚某個不流俗的人物,能夠隨世局調整自己,並運用機會影響他人,和Deerhunter有些相似的吉他效果代表這個人的多面向,另外,這首歌也非常搶耳,是我整張專輯印象最深的歌。〈I Wonder?〉探索夢境與現實的界限,順著吉他編成的繩索攀爬,我們彷彿能夠到達峰頂,看見所居住地區的全貌。

《I Wasn’t Born to Lose You》中表現出許多類型的情感,以瞪鞋專輯來說非常難得。雖然原本喜歡Swevedriver爆衝風格的樂迷可能會認為新作聽起來不夠過癮,但他們新展現出的細膩手法我很喜愛,希望其他重組復出樂團的新專輯也能有一樣的水平。最後不免要來祈禱許願一下,既然這幾年內很多瞪鞋樂團都重組了,什麼時候輪到Pale Saints和Catherine Wheel呢?

by Debby

評分:

Panda Bear - 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

by DOPM

如果不喜歡Animal Collective後期的音樂,或對Panda Bear之前的音樂沒有太大感覺,Panda Bear的這張《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還值得一聽嗎?就我一個對Animal Collective後期音樂沒有太大感覺的聽眾來說 (曾路過Animal Collective現場演出卻轉頭就走),這張專輯真的值得你花上五十分鐘待在音響前仔細聆聽,咦?Animal Collective跟Panda Bear到底有什麼關係,其實Panda Bear就是樂團成員Noah Lennox的化名,他在九零年代末期後就以Panda Bear發行過不少個人作品。

自從上一張《Tomboy》找來Peter Kember參與製作後,這張作品同樣也繼續與他合作,Peter Kember人稱Sonic Boom是英國八零年代新迷幻樂隊Spacemen 3的成員之一,而這次的合作讓人感覺像是新迷幻音樂的世代交替,即便Noah Lennox也不再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甚至也已經為獨特的Animal Collective奠基了在獨立音樂圈的地位,無論如何,從《Tomboy》就能聽出整體氛圍的不同,到了《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則是一種新的冒險,從Peter Kember的吉他噪音到Noah Lennox的合成器噪音,如果新迷幻音樂就是為了探索音樂能給與人們多少未知的感官體驗,那這張作品的確成功的完成了它的任務。

對我來說,Noah Lennox在這張專輯中找到了一種真正在寫歌的狀態,用他自己的意識就能寫出很好的旋律,再用意識流將排山倒海的類比非類比合成器效果呈現出來,然後再將一些詞句填入,並且讓自己的聲音介由詞句發出音韻來成為聲效外的另一種旋律。在〈Mr Noah〉中你可以聽到層次相當豐富的效果環繞交疊在一塊,然後他的含糊的歌聲在其中哼著旋律,如同服用藥物過後的暈眩狀態,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動物總是憑著本能反應行事,為什麼人類時常就會迷失在自我當中,單曲〈Boys Latin〉所唱的就是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彈跳的聲效與迴響的電子節拍與Noah Lennox迴音效果的歌聲相輔相成,彷彿在另一個世界舉行祭典。〈Come To Your Senses〉不斷唱著:「Are you mad?」聽來像是在詰問,但或許是唱者自己在反問自己,一種腦內迴音的不斷反射,而在副歌的橋段則是告訴自己不要再搞砸自己的作品了。

受到他父親罹患癌症的影響,〈Tropic of Cancer〉唱著這樣對生死之間的無奈,也暗示著疾病隨著基因而遺傳下去,對已經中年的他來說,死亡的想像只會越來越深刻,這首歌在專輯鮮豔動人的色彩中顯得無比的黯淡。以彈跳般的合成器效果開場,〈Selfish Gene〉也是Noah Lennox的自我疑問,到底我是在製造音樂,還是在製造噪音,這個問題在Animal Collective的音樂中似乎很難分界,但對這張作品來說答案肯定是前者。

好吧,你會說這張專輯可以用Animal Collective最流行的單曲〈My Girls〉來概括啊,就是那種重複不斷會在你腦中自動撥放的單純旋律,但我一點也不介意能有多一點這樣的曲子,而且《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在聲音的呈現上的確比較出色,主要的差別我想就在於那種會讓人陷進去的感覺,就好比整個人被丟到五彩繽紛的漩渦攪拌五十分鐘一樣,歌曲間的耦合與完整度都讓人覺得相當好。另一方面,對從紐約搬到里斯本居住的Noah Lennox來說,他全新的生活也為自己的音樂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by pblue

評分:

Viet Cong - Viet Cong

by DOPM

這幾年來令我驚艷的樂團常常都來自加拿大,很希望有機會到Montreal、Vancouver等城市一探到底什麼樣的環境可以孕育出人意表的音樂創作。發跡自Calgary的獨立樂團Women是2000年代後期其中一支優秀樂隊,他們吸納了後龐克與迷幻音樂的影響,歌曲時而搶耳時而模糊如幽魂,而他們分崩時的戲劇化情節也在獨立樂壇投下震撼彈:最後一場表演時Patrick Flegel和Matthew Flegel上演兄弟鬩牆的戲碼,在台上互相叫囂並砸樂器;樂團停止活動一年多後,吉他手Christopher Reimer不幸以26歲的年齡猝死,令人十分惋惜。

作為Women節奏組的貝斯手兼主唱Matthew Flegel和鼓手Michael Wallace從前一個樂團的灰燼中重生,找了在其他樂團合作過的吉他手Scott Munro和Daniel Christiansen組成新團Viet Cong——團員嘻鬧時隨意取的名字,沒想到「越共」這個團名又為他們引來紛擾。因為「越共」這個名字,樂團收到不少抗議信,某次在美國的演出還被迫取消,樂團因此必須發表聲明,強調當初把樂團命名為Viet Cong只是覺得聽起來很酷,並沒有特別的政治目的。其實選了這個名字,Viet Cong已經無意間加入了Joy Division、Gang of Four等後龐克樂團的傳統,為引起爭議的名詞或概念賦予新的形象;或許美國人以及在美國的越南社群對越戰的傷痛記憶猶新,加上資訊傳播速度的演進,才造成這些論戰,在此先不細談,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cokemachineglow刊登的文章和留言,其中許多發人深省的討論。

不過實際去聽Viet Cong的音樂,就會發現他們是在虛無世代成長的青年,非常深刻認知到凡事都已失去意義,親眼目睹同樣的錯誤不斷重複,如同活在尼采描述的永劫回歸中。他們用尼采式的狂熱激情去擁抱虛無,在音樂的神聖早已喪失的年代奮力延續音樂生涯,《Viet Cong》是在巡迴的惡夢間錄成,記錄了樂團的斑斑血淚。

〈Newspaper Spoons〉一開始聽到的聲音是似乎從遠處傳來的鼓聲和雜訊,Matthew Flegel的歌聲淡漠無情,冷冷敘述這個世界在人身上造成的無力感,隨後出現的吉他聲嚴重扭曲,像鋸子般劈開我們原本對世界的美好想像。Flegel所指的「折彎報紙做的湯匙」讓我想起電影《駭客任務》的場景,男孩能夠折彎湯匙,也讓救世主尼歐相信自己的能力,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湯匙就能將它折彎,但Viet Cong這邊指的湯匙既然是紙製的,就算折彎也沒有什麼影響力,歌曲最後以一連串詭異的合成器聲響結束,聽起來疏離又寂寥。〈Pointless Experience〉以碎拍開始,接著強勁的貝斯出場,扮演推進歌曲與人聲的主要角色,Flegel在副歌唱「我們的能力嚴重弱化,如果幸運的話,我們就能老去死亡」時,已經分不清他究竟感到絕望或者正在歡慶,樂團面對悲劇的態勢正是如此,毫不退縮並傲然瞪視命運的安排。

〈March of Progress〉一如其名,鼓擊採用行軍般的節奏,怪異的合成器、從左右喇叭分別傳出的吉他噪音嘲弄人們對進步思想的執迷,或者對Viet Cong抱持錯誤的期待,歌曲中段結構突然轉變,吉他聲響變得乾淨不少,節奏加快,樂團似乎看透了一切並迎接他們自行定義的勝利。〈Bunker Buster〉少見的節奏、稜角尖銳的吉他、Flegel多層相疊的歌聲都令人耳目一新,這首歌也能聽出Viet Cong對流暢度的掌握甚佳,歌曲結構即使改變多次,總是有地方能夠吸引人,例如吉他音色的變換就值得一聽再聽。

〈Continental Shelf〉和〈Silhouettes〉都是專輯中比較易於接受的歌曲,類似常見的後龐克音樂。Flegel在這兩首歌中高聲激情的呼喊令人想起另一位加拿大創作才子Spencer Krug,剛好這些歌曲也都有Wolf Parade的味道,音樂中狂放恣意的氛圍反映出男性玩團可能待的不太舒適的環境,還有巡迴期間可能做出的瘋狂行為。〈Continental Shelf〉速度較慢但非常具實體感,彷彿錄下了團員在通風不良的場地表演所流下的汗水,〈Silhouettes〉則有點像Interpol精華時期的作品。

結尾曲〈Death〉幾乎占專輯三分之一的分量,開頭像一般的後龐克歌曲一樣以吉他、貝斯和鼓挑動觀眾心中的黑暗面,歌曲中間突然出現Krautrock的節拍,以為歌曲要結束時,音樂又繼續下去而且變得更猛烈。死亡代表結束,但Viet Cong好像就是硬著頭皮要跟死神繼續耗下去,就算只是短暫的對抗,結果勝負已定,他們也不願意不戰而降。

雖然《Viet Cong》長度只有37分鐘,樂團在其中用力吐露出生存的焦慮以及害怕消失的恐懼,但他們的音樂帶給聽眾的衝擊非常強烈,或許已經成為一股讓人無法忽視的力量,奮力搖撼原本已經疲乏麻木的眾人。

by Debby

評分:

Sufjan Stevens - Carrie & Lowell

by DOPM

《Carrie & Lowell》或許是美國唱作人Sufjan Stevens所有作品中最動人且私人的一張專輯,沒有了恢弘的弦樂、合聲以及實驗聲響,取而代之的是由空心吉他撥動發出的水晶亮響與低沉琴鍵的奏鳴,用愁傷的曲調表達他對母親逝世的感傷以及對童年回憶的紀念。十年前Sufjan Stevens曾經發下豪語要為美國五十個洲各製作一張專輯,於是我們有了《Michigan》和《Illinois》這兩張概念專輯,如今你可以說他野心不再,但私認為《Carrie & Lowell》多少是代表奧勒岡州,這處他小時候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他的母親Carrie在Stevens一歲的時候就與他的父親離婚,直到五歲的時候才與Carrie和她再婚的丈夫Lowell接觸,雖然只僅僅經過三個夏天的相聚時光,卻在Stevens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他來說,繼父Lowell對他的影響甚至比他的親生父親還來得深遠。Lowell除了是一名業餘的音樂家外也是一位唱片收藏家,在Stevens小時候就為他介紹了Leonard Cohen、Nick Drake、Frank Zappa以及Judee Sill等音樂人,不難想見這些音樂是如何以另一種形式在他的音樂中被轉化出來。即便Carrie最後也離開了Lowell,他也經常在Stevens青少年時期的音樂演出上給予鼓勵,甚至到了現在還協助經營Stevens的獨立廠牌Asthmatic Kitty。

對於Carrie的去世,Stevens在〈Death With Dignity〉中直白的表達出即使他對Carrie的原諒,原諒她沒有給他一個完整的童年,當他渴望再接觸她時,她已經走到生命的終點。他知道過去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於是在〈Should Have Known Better〉他幻想自己如同一支輕盈的羽毛隨著童年時奧勒岡的微風飄盪在空中,隨著吉他的旋律緩慢釋放他的哀傷,他決定從喪親之痛中重新站起來,藉著他哥哥新生的女兒喚起了對生命延續的想像。

基督信仰在Stevens的音樂裡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Drawn to the Blood〉中從未中止對上天的質疑,為什麼悲傷總是降臨在他身上,命運的無情捉弄令他百思不解。〈Eugene〉回憶著他在奧勒岡第二大城尤金的童年回憶,更多是關於曾在尤金一間書店工作的Lowell,對他來說Lowell比親生父親還像父親,超越血緣關係的親情對Stevens來說更加真實。

「我想要從妳的悲傷中將妳拯救出來。」Stevens在〈The Only Thing〉中唱著,這也是專輯最動人的時刻,他始終想望著將Carrie從她的憂鬱疾病中拯救出來,但這終將不可能實現。〈No Shade in the Shadow of the Cross〉以眾多的隱喻來描述Carrie去世為他所帶來的影響,沮喪的他覺得使用藥物以及酒精可能是更能夠接近Carrie的方式,就此沉淪在自我麻痺的旋渦中。

《Carrie & Lowell》是一種極度哀傷的作品,絕然沉浸在死亡的陰影之下。Sufjan Stevens自己也覺得這些歌曲過度的自我沉溺,不過卻也意外的能夠觸動人心深處最脆弱的部分,這不再只是一個試圖奠定成就的藝術計劃,而是一個藝術家如何將至親死亡的苦痛轉變為具有真實情感歌曲的過程與結果。我們都知道,有一天我們的摯愛終將一一離去,在來不及前,還有什麼是想說卻說不出口的。

by pblue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