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 The Race For Space

by DOPM

相較於《Inform-Educate-Entertain》以政教片的演說內容為主題,《The Race For Space》選擇以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作為靈感來源。雖說以取樣錄音入曲有點取巧之嫌,然而選擇「美蘇太空競賽」切入卻不失為一步好棋,巧妙地避開了新進樂團容易在第二張專輯失焦的問題。《The Race For Space》延續首張專輯的概念,將舊時影像、錄音資料搭上新穎的音樂符記,除了引領聽者回顧過往歷史之外,也同時賦予舊事物新生,聽來頗有借古諷今之意。

揭開序幕的〈The Race For Space〉節錄了1962年美國總統John F. Kennedy Rice University發表的演說片段,內容闡述人類為何要航向太空,慷慨陳詞一如既往,將帝國野心與強國間的顏面之爭包裝成人類科學發展的偉大計劃。

而後的歌曲命名如同人類太空探索的名人堂展示:〈Sputnik〉是第一顆發射至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衛星 (若沒記錯,村上春樹的作品《人造衛星情人》的英文書名亦是以其為名)。而美蘇之間長達近20年的太空競賽,便是由這顆直徑不到兩英呎的金屬球揭開序幕。〈Sputnik〉聽來雖然也如同序曲般沒有太多亮點,但細聽之下會發現PSB重製了當時人們藉由收音機接收Sputnik訊號產生的聲響,逼逼逼地答答作響,彷彿能藉此與外星人通上訊號。

而由磅礡大氣銅管弦樂鋪陳的〈Gagarin〉充滿歌頌人類英雄的氛圍,"The first to open the door into the unknown" 帶出蘇聯上校飛行員Yuri Gagarin航向太空的劃時代意義。簡約緩飄的〈Valentina〉顯然是向Valentina Tereshkova致敬的歌曲,她是首位登上太空的女性太空人。該曲找來 Dream Pop團體Smoke Fairies獻唱,呈現PSB早前少見的面貌,低迴幽美的曲勢頗有British Sea Power與Galaxie 500的味道。

E.V.A〉則重現人類首次的艙外活動,由蘇聯太空人Alexy Leonov1965年完成這項太空漫步的壯舉,然而這任務卻差點由壯舉轉成憾事,因而可見此曲情緒在前後半段有著明顯轉折,其中還有一段近乎真空的情境模擬。即便沒有影像輔助,我們仍舊能夠藉由聲音自行想像當時情景,而這也正是PSB所傳達的。他們認為早期由於影像尚未普及,因而人們對於聲音的畫面想像更為豐富,而他們試圖重現那個美好年代。

一如所有我們熟知的歷史故事,航向未知的壯遊路上,並非全是歡興鼓舞的激昂時刻。〈The Fire In Cockpit〉便以哀戚的小調琴聲緬懷那些壯烈犧牲的悲壯英雄:1967年美國阿波羅1號在測試中座艙起火,造成Gus Grissom、Edward White與 Roger Chaffee三位太空人不幸喪生。

但人類的故事也總是如此撰寫,歷經「10次革命失敗」仍不氣餒,持續的努力奮鬥終將迎來甜美果實:山姆大叔首先以阿波羅8號計畫離開近地軌道,繞行至「月之暗面」的〈The Other Side〉。 最終,1969年,阿波羅11號成功升空,帶領阿姆斯壯〈Go!〉出人類的一大步,這回美國人終在太空競賽中取得重大勝利。專輯最後一曲〈Tomorrow〉的前半段是太空競賽的終章:1972年,阿波羅17號執行了最後一次的登月任務,接著填上一大塊空白,隨之而來的是一望無際的宇宙之聲,彷彿在說明天永遠是未知的。

PSB用一張專輯的時間,帶領我們回顧那段每日皆有新鮮事的飛奔年代。探索未知領域始終有著致命吸引力,是人類智慧的浪漫實踐,而航太計畫無疑就是其中最無可救藥的終極追求。理工領域的求知訓練,令我本能地嚮往打開通往未知的門。一邊聽著《The Race For Space》, 一邊搜尋觀看當時的影像紀錄,輕易地被印入眼簾的影像感動得涕淚直流。然而轉念一想,便覺得《宇宙兄弟》的熱血激情其實與《灌籃高手》並無二致,如今我已成為《星際效應》裡反對耗費多餘資源進行星際探索的保守派人士,認為舉著人類發展大旗的太空計畫或不值得傾盡全力犧牲,進而使身邊的環境與人們被弄得面目全非,即便它曾經是那樣地鼓舞人心。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Black Rivers - Black Rivers

by DOPM

曼徹斯特樂團Doves是Post-Britpop樂團當中,我最喜歡的一支,他們將迷離電氣與熱血搖滾的比例控制得恰到好處,音樂中帶著北方城市的淒涼抑鬱卻不頹喪,連團員毫無明星架勢、主唱Jimi Goodwin可說是平庸的歌聲也深得我心,因為這些特質讓他們的創作與聽眾更無隔閡。當Doves在2010年暫停活動時,我知道自己會非常想念他們。等了四年,終於盼到主唱兼貝斯手Jimi Goodwin在去年發行個人專輯《Odludek》,不過他在其中自由發揮玩了許多種音樂風格,與Doves相似的歌曲並不多。今年Doves的另兩位團員—吉他手Jez Williams與鼓手Andy Williams這對雙胞胎兄弟另組了樂團Black Rivers,而他們新發行的同名專輯非常接近Doves樂迷引頸期盼的新作。

雖然Black Rivers受訪時表示他們的創作與Doves不同,但《Black Rivers》全輯中處處是鴿子的蹤跡。開場曲〈Diamond Days〉清脆的吉他音色、搖擺的節奏組馬上令人聯想到《Lost Souls》當中的〈Melody Calls〉,畢竟都是由Jez Williams主唱。〈The Ship〉彷若〈Jetstream〉的續作,只不過在Doves時期的合成器聲響比較細密,〈The Ship〉昂然延續著Kraftwerk的方向前駛,響亮的合成器在眼前描繪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未來科技景象。〈The Forest〉豐厚的貝斯與副歌的「啦啦啦」特別引人注意,像是〈Here It Comes〉和〈Almost Forgot Myself〉的綜合體。〈Harbour Lights〉冰冷的鍵琴和人聲取樣也令人回想起《Lost Souls》時期的歌曲。

上述歌曲都與Doves很類似,而身為Doves樂迷的我先入為主的心態太嚴重,此時已經開始懷念起Jimi Goodwin的參與。Jimi Goodwin的歌聲即使遠遠不到唱將等級,在Doves的音樂恣意凌空飛行時,他那像是口裡塞了棉花、窒悶住的渾厚嗓音就是一股穩定的力量,讓樂團能夠安全著陸。此外,他也為樂團帶來質樸的民謠影響、流行元素和其他創意的發想,就算Doves的音樂技法侷限於幾種招式內,依舊能不斷帶給聽眾感動。

Black Rivers在專輯後半部分的某些歌曲中倒是有走出和Doves不同的方向,〈Voyage 1〉的吉他旋律與節奏組相對之下明亮溫暖,Jez Williams的歌唱方式也較為自然。〈Coral Sea〉的兩把吉他合奏非常美妙,即使色調還是灰暗,其中幽深神秘的氛圍非常迷人,不時出現的鍵琴與吉他片段仿如海中多樣化的生物,我們極難窺得全貌卻依然好奇。隔了回授效果的〈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和急促的搖滾歌曲〈Age of Innocence〉就比較可惜,兩首都像是沒有寫好的Doves歌曲。結尾曲〈Deep Sea Run Quiet〉簡單但出色,鋼琴與電子元素使人靜下心來,沉澱聽完專輯的感受。

《Black Rivers》以氣氛取勝,Williams兄弟善於捕捉人不論是面對現代科技或自然環境時,油然升起的敬畏與孤絕的情緒,但專輯整體性不是那麼好,我不確定能不能吸引到全新的樂迷。Jimi Goodwin的《Odludek》也是一樣,兩張專輯都像過渡性的作品,但這兩張專輯也讓人更深刻了解到Jimi Goodwin與Williams兄弟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可諱言地,我期盼他們在個人計劃告一段落後能夠重聚,帶著Doves壯麗回歸,但要是分開發展,也期待聽到他們在既有基礎以外探索更多可能性。


by Debby

評分:

Mount Eerie - Sauna

by DOPM

「所以我沖泡了一杯咖啡,當我朝窗外看去卻注意到我不記得我是何時起床的。」Phil Elverum在他的曲子〈Turmoil〉中這樣唱著,這首歌或許只是他個人計畫Mount Eerie的專輯《Sauna》的一個不經意的小角落,但卻給人一些巧妙的想像,聽著他如何描述一段因為早晨一瞬而逝的景象而造成的恍惚,在他的曲子中聽覺轉化為一種移動中的慢鏡頭將遠方的影像映入你的腦中,就譬如同名曲〈Sauna〉的慢節奏,一段重複的單音旋律與材枝燃燒的裂響,Phil Elverum將自然景像與因燃燒裊裊升起的煙霧寫盡了曲子中,接續唱著:「我不認為這個世界仍然存在,只有這雪中的小屋和因燃燒而起的光亮,以及這唯一的呼吸聲。」在這個當下,他覺得這世界只剩下了自己。

Phil Elverum是lo-fi音樂界裡數一數二擅長於描繪自然的音樂詩人,還記得第一次聽到他早期個人計劃The Microphones的經典專輯《The Glow Pt. 2》時,就被他音樂中誠懇又鬱鬱寡歡的情感給打動,彷彿眼前的一景一物都被他化為了旋律,即便到了現在他依舊將這些景色作為創作的養分,與以往不同的是,從上兩張專輯《Ocean Roar》與《Clear Moon》開始,加入了女合聲的編制使得曲子聽起來更為柔合,就像這張《Sauna》的這首〈Dragon〉,就算歌詞書寫著天崩地裂以及龍的怒吼,你仍能感受到猶如看著一幅畫的平靜。

也或許是那些荒蕪景色的影響,Phil Elverum在〈Emptiness〉中傾訴著內心的虛無,質疑著無人的建築物與詩歌存在的意義。〈Boat〉做為專輯的分界點全然不同於專輯中的其他歌曲,用吉他音牆與炸響的鼓擊塑造出他一人乘船在汪洋上感覺,隨著浪潮一波又一波的擺盪,完全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就在這一刻,好似世界上就只剩下船、海洋與他自己,從此無法跨出這艘船任何一步,他用My Bloody Valentine的Shoegaze曲式將心裡的景像敘述而出,可以說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嘗試。

《Sauna》的下半部呈現的是一股末日將至的氛圍,〈Pumpkin〉給人的感覺就像地球上的人們都消失無蹤只剩下他一人在街上逛著書店,煦陽的光線接著將霧氣劃開,不動的建築物開始有了靈魂般,而他突然思索起歌曲的意義。〈Spring〉的陣陣鈴響與高頻的電吉他破音、反饋如同一首北歐的黑金屬樂,但依舊是很Phil Elverum式的黑暗奏鳴曲,當中所穿插的鍵琴聲也讓曲子散發出難以形容的莊嚴感。

透過二十四音軌的類比錄音機,Phil Elverum將他眼前的景色與內心的想望轉化為旋律,《Sauna》除了充滿種種聲音的細節也投射出一種被煙霧繚繞的末世感,這是一張不太尋常、不太整齊劃一的作品,也或許因為如此,關於時間的盡頭我們從此能由這樣的旋律開始想像。

by pblue

評分:

Man Without Country - Maximum Entropy

by DOPM
61.jpg

又到了人人聞之喪膽的Sophomore Slump時間,這回輪到South Wales的雙人樂團Man Without Country接受考驗。他們的處女作《Foe》在發行當時可說是延續了個人對於Delphic的喜愛,那段時期無疑是 Indie-Electro 的黃金盛世。

Man Without Country 的第二張專輯名稱喚作《Maximum Entropy》,不禁讓人想到 Muse 先前發行的《The 2nd Law》。 Entropy可說是物理學裡頭最荒謬的一個計量單位,起初是用於表示熱力機轉換過程中散失、無法重複利用的熱能,之後逐步被廣泛理解為一個系統的亂度,而Man Without Country這回則是藉其指涉人生旅途中無法重來的片刻以及變質後難以回復的關係。

先說說由化名White Sea的獨立女創作人 Morgan Kibby 所客座獻唱的〈Laws of Motion〉,其開場的迴響節拍神似《落日車神》裡那首溫暖迷人的〈A Real Hero〉,由 Morgan Kibby 所譜寫的 vocal 旋律亦精準地為作品添加清新脫俗之感,使此曲成為整張專輯的一大亮點。此外,前半段的〈Entropy〉〈Oil Spill〉兩曲皆是運用大塊節拍構成主體的Synth曲目,極具空間力度的鼓擊不禁令人聯想到同善此道的The Big Pink。〈Loveless Marriage〉則宛如是為電影《Blue Valentine》、《Gone Girl》量身打造的作品,低迴憂傷的ambient sound引領出令人心碎卻又無計可施的記憶圖騰,為《Maximum Entropy》下了最佳註解。

而相較於前半段的沉重無語,專輯後段顯得明快許多:翻玩The Beloved 暢銷作品〈Sweet Harmony〉以及帶有 Lounge氛圍的甜美Ballad〈Romanek〉,皆讓人感受到此雙人組對於90s流行電子的深切熱愛。〈Catfish〉、〈Claymation〉則是在早前EP《Entropy Pt.1》中即發表的歌曲,前者循序的情緒積累與風馳電掣的副歌片段顯然還帶著首張專輯的色彩,而後者同樣讓人懷念起〈Puppets〉精彩絕倫的編曲,繼而回憶起那被電氣脈衝流竄而過的暢快感受。

總結來說,《Maximum Entropy》不乏優秀動聽如〈Laws of Motion〉〈Catfish〉的曲子,但也有著如〈Incubation 〉〈Oil Spill〉〈Deliver Us from Evil〉等彷若充數的作品,歌曲情緒之間的顯著差異多少影響聆聽過程的順暢感,讓人不禁覺得他們似乎並還未想透要做出一張何等概念的作品便錄完了這張作品,整體性確實不若首張專輯優秀。不過這問題在近年來新興樂團中是普遍存在的,畢竟任何偉大的藝術作品皆需要經驗與歲月的積累,衷心期待Man Without Country往後的專輯能夠更加成熟完滿。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The Charlatans - Modern Nature

by DOPM

歲末年初總是陰雨綿綿,去年此時,Temples的首張專輯為陰沉的冬日帶來暖意,現在耳機裡的音樂換成了The Charlatans的《Modern Nature》專輯,每首歌曲都蓄積了抗寒的能量,聽完彷彿能甩開一身疲憊,再度充電面對人生。

如果去看The Charlatans這支來自Northwich、已經成軍二十六年的樂團歷史,會發現他們的生涯走得非常坎坷。剛出道時,他們被歸類在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的Madchester場景中,但受歡迎程度比起同期的The Stone Roses和Happy Mondays差了一大截,多年來也不曾經歷過大紅大紫。此外,The Charlatans已經面對兩次團員過世必須重新調整步伐的情況,第一次是在1996年專輯《Tellin’ Stories》錄音期間,鍵盤手Rob Collins發生車禍意外;而在2013年,鼓手Jon Brooks不敵病魔辭世。就算在困厄的處境下,The Charlatans從未放棄創作,還是Madchester樂團當中唯一持續推出作品的。聽The Charlatan的音樂這麼多年,今年這張獻給Jon Brooks的新專輯《Modern Nature》給了我許多前所未有的暖意與驚奇。

第一支單曲〈Talking in Tones〉就展現出樂團創作技巧的精進,由貝斯、鼓和Tony Rogers彈奏的鍵盤組成的律動前奏很有他們一貫的特色,主歌刻意放輕,平實呈現戀人或好友間日常溝通的傳訊,當伴隨著絢麗鍵盤與吉他的副歌進入時,自己彷彿跟主唱Tim Burgess一樣”feel strengthened”,感受到力量。這首歌的鼓由之前已經加入巡迴陣容的The Verve鼓手Peter Salisbury負責,他也擔任專輯中其他多首歌曲的鼓手,Peter Salisbury的打擊方式比Jon Brooks華麗一些,增加了音樂的層次感。另一支單曲〈So Oh〉同樣有討喜的鍵盤與吉他橋段,重複著歌名兩個單音節單字的副歌讓人無法抗拒跟著哼。描述親近自然的歌曲〈In the Tall Grass〉鼓和貝斯的節奏組非常迷人,銜接歌曲各部分的鍵盤段落設計得很巧妙,中間一段獨奏雖不長卻切實傳達了自由自在的心境。

The Charlatans對採用別的樂團的音樂元素一向不避諱,所以多樣的音樂影響散落在《Modern Nature》中,喜歡英式搖滾的樂迷可以處處探尋。〈Come Home Baby〉就像一首溫馨版的Primal Scream歌曲,爬升的吉他、副歌的女和音令聽者喜悅滿盈。〈Emilie〉有New Order鼓手Stephen Morris參與,加上輕快的吉他,頗有New Order歌曲的氣氛,副歌的吉他則有The Stone Roses〈Made of Stone〉的影子。〈Lean In〉似乎還模仿了My Bloody Valentine的〈Strawberry Wine〉,把MBV的朦朧曖昧轉成明亮的勵志歌曲。

雖然《Modern Nature》大部分都是正面的歌曲,有些地方樂團依舊泄露了傷感情緒,這也讓專輯主題不會過於平板。第四首歌〈Keep Enough〉的鄉村藍調曲風應該是受到主唱Tim Burgess在個人專輯和Lambchop主腦Kurt Wagner合作的經驗影響,略含愁思的吉他撥弦上點綴幽微的弦樂,撫慰我們的傷痛。〈I Need You to Know〉低迷的吉他讓人想起《Pleased to Meet You》時期的James,有許多的話來不及對重要的人表達而覺得懊悔,要是不停回想,很容易就會陷溺在悲傷中走不出來。

專輯以樂觀積極的態度作結,而最後兩首歌〈Trouble Understanding〉與〈Lot to Say〉的療癒程度讓最沮喪的人也能暫時展開笑顏。〈Trouble Understanding〉的前奏神似舊作〈Opportunity〉,不過悅耳的吉他、輕巧的琴鍵聲還有Tim Burgess和背景和聲的交互唱和好像讓所有的錯處都能獲得寬恕,〈Lot to Say〉和諧的音符再將所有失意的靈魂攬在懷中。

《Modern Nature》讓人感覺不出The Charlatans已經是一支老樂團,主唱Tim Burgess的臉上也不見太多歲月痕跡,大概因為他們始終抱持著赤子之心,不斷分享對音樂的熱愛。如同專輯中〈Let the Good Times Be Never Ending〉一曲,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讓歡樂永不消逝,並且展開搶耳的旋律攻勢,直到佔據聽者的心。如果Jon Brooks在另一個世界能聽到這張專輯,應該也會為The Charlatans感到驕傲。


by Debby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