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ber Timbre – Hot Dreams

by DOPM

加拿大樂團Timber Timbre原本是唱作人Taylor Kirk的個人計畫,他最早期的錄音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處森林小屋中完成的,因此取了這拗口的團名(意指木材音色),雖然團名意境質樸自然,但Kirk 本人的歌聲偏渾厚、詞作十分詭異,團員Simon Trottier、Mika Posen陸續加入後,Timber Timbre寫的歌曲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民謠音樂,反而特別營造令人顫慄的氣氛。今年的新作《Hot Dreams》是樂團的第五張專輯,樂團進一步增加了樂器編制,Kirk也從他到美國加州的六零年代嬉皮村Laurel Canyon的旅行獲得許多寫歌靈感,創造出一張如夢似幻、能夠從許多面向切入卻又無法讓人完全參透的作品。

許多著名歌手,像是Joni Mitchell、The Doors的Jim Morrison、The Byrds、Frank Zappa等人都曾住過Laurel Canyon,Taylor Kirk到當地旅行的時候正好巡演結束,有一段閒暇時光,他藉此開始遙想六零年代的景象,還有二十世紀初到中期好萊塢的盛況;《Hot Dreams》一些歌曲中的弦樂橋段、女聲合音都有老電影配樂的影子,Kirk本人的聲音甚有古風,和貓王Elvis Presley有些相似。然而,不論舊時代究竟有什麼樣的榮景,生活在現今的我們只能憑空想像,腦中構築出的形象非常脆弱易碎,過於沈浸在想像的世界也會使人置身於危險的情況中,要是幻想破滅一切便萬劫不復。Kirk和團員在歌曲中塑造出既古典又危機四伏的氛圍,像是欣賞早期的恐怖片,電影中的主角舉止優雅,但我們知道危機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第一首歌曲〈Beat the Drum Slowly〉一響起就令人繃緊神經,Kirk描寫繁華落盡、盛況沒落的蒼涼景況,除了傳統的搖滾樂樂器外,樂團在加拿大的Banff Centre擔任駐館音樂家並錄音時,利用館內的資源使用了一些較少見的樂器,像是大鍵琴、管鐘等等,它們發出的奇怪聲響強化了作品的虛構、超現實感。同名歌曲〈Hot Dreams〉乍聽之下是首復古、甜蜜的情歌,但在Kirk演繹下,依舊揭露出癡戀、耽溺的黑暗面,「我想做到所有我向你說過的諾言與威嚇」,最後由獨立樂界倍受肯定的薩克斯風手Colin Stetson吹奏的薩克斯風橋段更是餘韻不絕,只要有他參與的歌曲,例如壯麗的〈Grand Canyon〉,都格外令人難以忘懷。

Taylor Kirk在訪問中提到,他的創作受到Nick Cave & the Bad Seeds還有Swans的影響,聆聽整張專輯的確會發現很多Nick Cave的影子,〈Bring Me Simple Men〉、〈This Low Commotion〉等歌曲都呈現出頹敗與詩意雜揉的異色畫面。Swans重複轟鳴的噪音則可以在〈Curtains!?〉、演奏曲〈Resurrection Drive Part II〉中短暫聽到,結尾曲〈The Three Sisters〉帶有爵士風味。多樣化的音樂元素讓《Hot Dreams》成為豐富的有機體,雖然不願意一直將它與過去的作品比較,但聆聽的時候卻不自覺會這麼做,只為找到能夠切入的點。

《Hot Dreams》因為是由Taylor Kirk的想像構成,又企圖模糊現實與虛構世界的分際,沒有明顯的線性敘事,所以聆聽時偶爾會感到挫折。我到現在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誠摯但寓意令人毛骨悚然的〈Run From Me〉不是專輯的尾聲,最後的演奏曲〈The Three Sisters〉情緒與〈Run From Me〉截然不同,不像個完整的結尾。換個角度看,《Hot Dreams》中的歌曲都是夢境的殘破片段,聽眾能夠加以重組,拼出自己喜愛的最終版本。

不論《Hot Dreams》是不是太過怪異、艱澀難解,Timber Timbre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模擬出一張多重觀點的專輯,我覺得相當值得稱許。就算不想理會樂團可能的用意,把每首歌拆開來聽,專輯內也有許多可以重複聆賞的好歌。


by Debby

評分:

Swans – To Be Kind

by DOPM

從九零年代中期後曾經沉寂一陣的美國搖滾樂隊Swans,自二零一零年開始以新的陣容巡迴演出並且至今年已經發行三張專輯,分別是《My Father Will Guide Me up a Rope to the Sky》、《The Seer》以及最新的《To Be Kind》,不論他們的老樂迷怎麼看,對我這個從他們新作品開始聽回去的樂迷來說,他們的創作能量是很驚人的,尤其是剛滿六十歲的Swans主腦Michael Gira對音樂一直有著超乎常人的掌握度,不同於過往的Swans,二千年後他們的音樂更讓人感受到靈魂與肉體被宇宙所包覆的感覺,從來沒想過搖滾樂可以讓這三者的關係那麼緊密,而到了《To Be Kind》他們又再一次超越了自己。

Swans在音樂中普遍用重複的節奏來聚合整首歌的氣氛,甚至是Michael Gira的唱詞也重複著一些描述人類行為的字詞,這樣極簡的輪迴讓人聯想起哲學家尼采在永劫回歸中的概念,面對人類無法逃脫的命運,不斷的由生至死,由死至生,如何才能超越悲劇。專輯的第一首歌〈Screen Shot〉就將一些日常生活的單字湊在一塊,很難看出明顯的意義,但第二段歌詞則用否定詞來將一些人類的行為和感受給空無化,Michael Gira唱著:「沒有痛苦、沒有死亡、沒有仇恨、沒有恐懼…」當這些感覺都被超越,並且以「愛」作為前提下,他才感受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如同《Some Things We Do》中,Michael Gira再一次重複著念誦著我們的日常行為,最後依舊強調著「愛」,以這樣的方式重新定義愛在人類行為不斷輪迴中的位置,這是否就是成為尼采筆下「超人」的關鍵。以另一首獻給藍調歌手Chester Burnett (Howlin' Wolf) 的《Just a Little Boy》來看,Michael Gira想成為一個被包覆著的嬰孩,無論包覆他的是Howlin' Wolf的音樂還是其他人事物,他決心成為一個孩童,對照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開始所提到的三種變型,由承受壓力的駱駝成為一頭自由的獅子再成為富創造力的孩子,Michael Gira一直朝著那樣的境界走去,就像成為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片尾同樣為超人象徵的太空嬰孩,或許這也映射出他的生命歷程,從年輕時期做過許多粗工、也曾因販毒進入監獄的他,到Swans音樂中以藝術的形式追求自由,再從舞台上身體的自由過渡到音樂創造與精神的自由,這是一段漫長又艱辛的旅程,但在不斷抵抗的過程中,與其說是超越或是成為,他只不過是更接近了自己一些。

回到音樂上,專輯中不少歌曲的節拍韻律都相當獨特,像是〈A Little God in My Hands〉、〈Oxygen〉等,自從有自製樂器的野人Thor Harris加入成為他們的鼓手後,鼓拍變得更重更有情緒,再與八零年代後期就加入Swans的鼓手Phil Puleo搭配,拍子的變化性被加強了不少,聽著〈Oxygen〉間斷不停的吉他噪音與重度的鼓擊,你會感受到整個人就像被不斷敲打著,加入Michael Gira生猛的喊叫,彷彿要將你給撕裂,當瀕臨窒息又重新吸入氧氣時,你才感覺到此刻的存在如此真實。

專輯中最長的曲子《Bring the Sun / Toussaint l'Ouverture》靈感來自於帶領海地脫離殖民的黑人革命家Toussaint Louverture,Michael Gira對他的悲劇故事感到著迷,從Toussaint Louverture的起義到他被拿破崙領導的法軍所欺騙導致監禁死於獄中,整個故事充滿著人性最卑劣也最光輝的一面,這首長達三十多分的曲子充滿著噪音與呼喊,用混亂兩字似乎也不足以形容整首歌的狀態。

不得不說〈She Loves Us!〉的編曲相當精彩,在同一首歌中可以聽到好幾段重複節拍的變換,你根本不知道Michael Gira在喊些什麼,但所有不斷來襲的聲音都在醞釀一種情緒,但到最後並不會是你所期待的樣子,凌亂的結尾將你的期待瓦解的煙消雲散,整首歌不是為了要滿足你的聽覺,而是要跟你作對。

Swans的音樂在聽覺上來說一直都與To Be Kind背道而馳,他們的音樂一點都不Kind,但它讓人感覺到黑暗渾沌中所存有的靈魂光芒,攻擊性的噪音並不讓人感受到憎恨,而是像〈Nathalie Neal〉所唱的”Love is strong, hate is gone”愛是強大的,恨意已經消散。「愛」對你來說是什麼,當然不光只是「愛情」,可能我們早就因為忙碌的活在社會的各種形式以及利益交換下而遺忘,並且被媒體、社交網站定義出來的世界樣貌給限制,活在生死輪迴底下,沒有愛,只空有其他的物質與知覺,那我們的存在在時間的無限中只不過是一片虛無。

作為一張傳遞哲學訊息的專輯,《To Be Kind》不將搖滾樂作為議題發聲的工具,而是以哲學的方式來思考人的存在意義,無論是音樂還是內容上,Michael Gira又一次帶領Swans走向另一處無人能到的境地。


by pblue

評分:

Sharon Van Etten – Are We There

by DOPM

光看唱片封面和專輯名稱《Are We There》,就可以大概推測出這是一張公路電影的原聲帶,或是適合乘著車旅行時聽的音樂。但是聽了一輪下來,比較像是Sharon van Etten一個人開著車帶著回憶中的親人朋友們一起旅行去尋找自我。為什麼需要去尋找自我?是不是不小心在一路走來的途上弄丟迷失了?還是在未來陌生的路途上才會找到呢?我想答案是以上皆是。

自從認識Sharon van Etten以來,她就是個一直都以第一人稱自述的唱作人。這樣的寫歌方式,可以很快地拉近她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就我的個人經驗,就常常覺得她不是在唱我的心聲,而是在「對」我唱出「她」的心聲。我想像著這個她可以是任何我傷害過的人,或是愛過我的人。即使歌詞本身寫得沒有很高超,但是她歌聲裡那原始的情感總是可以很快地感動我。新專輯中的她,這個寫歌的習性似乎也沒有改變,聽起來仍舊是非常的私人,但是比起把目標設定於特定的「你」,這次她把目標漸漸地轉向自己。故事中還是有「你」,不過與其把「你」看成愛的象徵、生命的全部,她現在能以比較冷靜的態度從過去的痕跡中,去尋找甚麼才是屬於自己的部份。比起前幾張專輯把自己流放在回憶中痛苦的掙扎,把音樂作為發洩苦悶的管道, Sharon 現在試著在音樂中尋找類似復原,滋潤,救贖等的正面力量。

至少整張專輯聽下來的感覺是這樣,除了少數幾首歌之外。像是〈Your Love Is Killing Me〉這首歌還是正字標記的Sharon van Etten作品,半自哀自憐,半愛到發癡,但放在這張專輯裡,感覺就是有點不太對位。其他的歌像是〈Our Love〉,她就唱出:「我還是不知道我在我們的愛找到了甚麼。」在〈I Love You But I'm Lost〉,她反覆的唱道:「我愛你但是我已迷失,在痛苦的傷害中,我把持住自己撐下去。我愛你但是我已經迷失了。」同樣的迷惘的情緒,也可以在〈You Know Me Well〉 中聽到「再次轉向自己求救並試圖成為真正的自我。」一首又一首的歌,唱的不再是純粹的愛恨情愁,而是那愛和我們自身之間的距離。而要測量這距離,我們沒有值得信任的標準,只能檢視我們自己的過去,從中去推測這距離在未來需要用甚麼樣的方式克服。

撇開思考過去與未來,自我存在意識等沉重的議題。這張專輯要是和過去的作品比起來,聽起來真的不太算沉重。像是Sharon決定不管樂評注目的眼光,和歌迷引頸期待的心,決定就這樣任性一次地去旅行了。而這張她自己製作出來的作品也真的適合坐著車,看著周圍的風景迅速的從眼角閃過編織成的公路電影。就連曲風上,都不再只是單純的四件式獨立搖滾或是民謠。加入低音單簧管,風琴,甚至少量的合成樂編曲聽起來更像是舒服放鬆的流行音樂,像是Beth Orton,或是Everything But the Girl。做偏流行容易入耳的音樂沒甚麼問題,可是整張專輯風格和情緒的注意力有點散亂。〈I Love You But I'm Lost〉和〈I Know〉這兩首像是要做成抒情的慢歌,不僅聽起來沒有那麼抒情,反而不斷重複鋼琴和弦聽起來更讓人覺得有些單調無味。最後一首歌〈Every Time the Sun Comes Up〉,唱的每個字還拉長音,聽起來更讓人覺得它是首寫/唱壞了的歌。這些我覺得都算是弱點的地方,但是又怎樣?Sharon 從來又不怕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和脆弱的地方。在現在音樂過度包裝的年代,像這樣坦然誠實的作品既使不能算是上乘之作,但也是值得欣慰的。

by fuse


刺猬 - 幻象波普星

by DOPM

或許團員的年紀已邁入而立之年,也可能是現實裡有太多難解的人生哲學,以至於刺猬在新專輯《幻象波普星》中,將視線聚焦於太空,探索其奧秘與玄虛,扮演起漂浮於兔毛之上的哲學家。

如同團名,刺猬過往的作品總是多刺,但這回他們不再以噪音襲擊世界。跳脫《Sun Fun Gun》的Lo-Fi風格,改以溫暖為基調行進,吉他部分僅運用少數破音,音色有著前所未見的透澈明亮。〈星光〉、〈畫〉、〈暖浪拂心田〉等歌曲更加入大提琴編制,迎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刺猬。此外,這張專輯也是主唱子健首次以全中文的方式完成整張專輯的詞作,其在詞句韻律對仗上的琢磨,亦讓專輯聽來更為內斂含蓄。

開場的〈我們飛向太空〉帶來有別以往的廣闊音場,並且大量利用迴聲模擬太空意象,旋律則依舊是刺猬那招牌的簡潔直白。〈幻象波普星〉描寫著亟欲逃脫世俗羈絆的心情,而由阿童木主唱的〈夢幻想〉有著豐富轉折的編曲,雖以Indie Pop為基底,卻甜而不膩,「聽 夜已融化 四方神靈 緩慢兵臨城下 夢 不停飄啊 漫山遍野 開滿五彩的花。」無疑是整張專輯最詩意的一段歌詞,同時也可能是最悅耳洗腦的一段旋律。

〈徒鳥〉與〈她在月光下〉則是專輯中較為迷幻的波段,某方面而言也是最接近前張專輯風格的歌曲,我尤其喜愛〈她在月光下〉的Bass編曲。那宛如液態的拍點彈奏,能夠妥適地改變形體對應各種曲勢;聽著它,彷彿能感受到它的流動性,漂阿漂的,就好像真的能乘著拍點和鯊魚一起衝浪似的。

而後半段的〈畫〉、〈金色褪去,燃於天際〉、〈暖浪拂心田〉等三首歌大概是刺猬對於《白日夢藍》的回眸與告別。〈金色褪去,燃於天際〉結尾狂飆的吉他聲響讓人濕透眼眶,雖感傷卻也不得不為,畢竟隨著年紀增長,觀看事物的態度自會有所改變,而這些年的生命歷練也或多或少讓他們擁有與內在不安妥協前行的心靈強度,同時也讓音樂創作走入一個嶄新的維度,而在這之中不變的,大概就是他們歌裡的坦率與真誠吧!如果今年只能買一張華語樂團唱片,我的選擇必然是《幻象波普星》。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Pink Mountaintops - Get Back

by DOPM

加拿大獨立搖滾樂隊Pink Mountaintops一直以來都是由唱作人Stephen McBean為主要核心的樂團,Stephen McBean除了建立了這麼一座粉紅山外,也建立了另一組樂隊Black Mountain我們俗稱黑山,黑山的樂風通常會比粉紅山來的更加硬式、迷幻一些,但這次以粉紅山之名所發行的《Get Back》音量似乎並不黑山來得小,當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Stephen McBean移居到美國洛杉磯,找來了當地一些重量級的音樂人來參與專輯的製作,包括Dinosaur Jr.的J Mascis、Dead Meadow的Stephen Kille、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的 Daniel Allaire還有The Delta 72的Gregg Foreman等人,有了這些擅長迷幻、龐克、硬式搖滾的能手,《Get Back》真的是不強大也難。

整張《Get Back》圍繞在緬懷青春的主題上,這樣的青春當然是屬於Stephen McBean個人的,從第一首歌〈Ambulance City〉的城市馳騁到最後〈The Last Dance〉的舞池一吻,種種青春記憶在搖滾樂的催化下重新回到腦中,或許只是創作者的私人記憶,但那些感覺卻是你我在青春期中所能體會到的。

德國泡菜味十足的〈Ambulance City〉為專輯做了一個很好的開場,極簡的合成器節奏、鼓拍平穩快速的過門,即便Stephen McBean聽似沒有意義的呼喊著 "Station to staion…",我則想到David Bowie的專輯《Station to Station》同樣也有受到Krautrock的影響,不知這張專輯是否在年輕時期的Stephen McBean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說一九六七年的愛之夏對於嘻皮們有著重要的意義,那《The Second Summer of Love》中所唱的一九八七年則是Stephen McBean的第二個愛之夏,相隔二十年卻同樣擁有著長髮、夜晚、女孩、搖滾樂,而〈Through All the Worry〉則感嘆著青春的日子就像夢境一般總是過得特別快,當吉他獨奏開始便知道是J Mascis的傑作,你可以說它沒有新意但這樣粗重的吉他聲線已經成為他的標誌,我想〈Wheels〉將吉他演奏以可深可淺的方式表現出來會來得有意思些,歌詞講述著在高速行進時思考著一些永遠不會有解答的問題,年輕時的問題隨著時間巨輪被運載到了現今,才發現我們依舊還在追尋解答。

Stephen McBean在〈Sell Your Soul〉唱道他出賣了靈魂給了搖滾樂,媽媽告訴她要當個聰明人,爸爸總是說他不了解,但他只想活在今晚,不停的跳舞下去或是與抱著愛人直到唱片播完,從她眼中燃起心裡的一把火,聽著聽著才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聽到這麼熱情的歌了。

〈North Hollywood Microwaves〉找來Giant Drag的 Annie Hardy來饒舌了一段,可能這首歌放在專輯中有些突兀,但器樂與薩克斯風的表現也不至於脫離專輯整體的調性。想必J Mascis也在〈Shakedown〉參了一腳,只不過這次的吉他獨奏長了很多,老樣子,不過聽完這首大概可以想像Dinosaur Jr.與粉紅山的模樣,在這首歌中Stephen McBean瞧見一張經過時間洗刷過的年輕人照片躺在街上,不知道他是否還記得當初反抗的理想。

雖說《Get Back》並沒有上一張專輯《Outside Love》在歌詞上如此具有詩意以及充滿溫情的旋律,但卻是一張充滿年輕能量的專輯,整張專輯的節奏緊湊,絲毫不會令人感到鬆散,並且也對Stephen McBean個人的青春,甚至是你我的青春做了一次完整的回顧。

by pblue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