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rrors - Luminous

by DOPM

和朋友聊到最近幾年的英國獨立音樂,除了實驗電子樂比較有意思之外,大部分2000年代中期以後的獨立搖滾樂團做出的音樂都偏重包裝,讓我有點意興闌珊。The Horrors是少數能夠吸引我的新一代英國樂團,他們的音樂雖然不脫當下的復古潮流,但他們爬梳過許多經典音樂,並找出自己獨到的重構方式,其中可以聽到桀驁不馴的態度以及不流俗的怪異之處。不可否認地,團員個個時尚有型也是額外的優勢。

第四張專輯《Luminous》比The Horrors之前的專輯花更多時間製作,樂團似乎想撫平前幾張作品的粗糙感,提升錄音品質,並增加電音的比例讓音樂聽起來較為豐富多彩。連主唱 Faris Badwan的唱腔也改變了,他的聲音表情從喧鬧、淡漠蛻變到現在的溫柔直白,應該更符合大家對英搖團主唱的期待。

The Horrors構築各種聲響的能力還是令人驚豔,開場曲〈Chasing Shadows〉一開始的紛雜聲音元素就讓人聽得過癮,但之後樂團便走回老路子,隨後闖入的吉他音牆已經像是The Horrors的正字標記。〈First Day Of Spring〉有些C86音樂的輕快感,前半段要不是Rhys Webb肥厚的貝斯和Tom Cowan隱約的鍵盤聲漏餡,真沒想到The Horrors能夠如此清新。單曲〈So Now You Know〉是《Luminous》最棒的摘要,展現製作精良、宜古宜今、後現代的、挑逗卻也不過度在乎的形象。

如果曾經覺得The Horrors的音樂太肅穆,樂團用〈In And Out Of Sight〉證明了他們的音樂也適合在舞池播放,團員不再一直紋風不動、高不可攀。隨後的〈Jealous Sun〉和〈Falling Star〉撇除掉那些張狂的吉他與電子音效,實際上都是可愛無害的情歌,聽到這邊已經開始期待一點不一樣的氣氛。一聽到〈I See You〉,完全能夠理解為什麼要選擇它作為第一支公佈的歌曲;The Horrors一向對於長篇歌曲都掌握得比簡短歌曲要好,即使歌曲前半部份的主副歌結構沒有特殊之處,後半段合成器與吉他的爬升橋段絕對是《Luminous》最令人心醉神馳的幾分鐘,在此之後的歌曲都無法再激起同樣程度的情緒反應。或許將〈I See You〉移到專輯最後,〈Mine and Yours〉美妙的吉他效果和〈Sleepwalk〉有如The Depreciation Guild般電玩感的合成器配上白色噪音的組合,想要達成的效果能發揮得更好。

《Luminous》在製作上沒有什麼可挑剔之處,不過精緻化之後反而讓Faris Badwan略顯空洞的詞作更難以掩飾。即使沒有特別糟糕的曲目,專輯中缺少一首歌能像〈Endless Blue〉那般突然轉換的結構一樣給我無盡的驚奇,也沒有歌曲能像〈Sea Within the Sea〉當中跌撞前行的訊息那般溫暖我的心。在他們思考寫出更順耳曲子的同時,也損失了獨特性。

無論如何,The Horrors還是一流的造音高手。身為一支不斷求新求變的樂團,他們的下一張專輯必定又會發生變化。無論當初讓他們寫出那些優異歌曲的機緣是什麼,願他們能再次遇到,或者發現更完美的配方,我依舊佩服The Horrors改變的勇氣,並期待聽到他們未來的作品。

by Debby

評分:

Cloud Nothings - Here and Nowhere Else

by DOPM

上張專輯《Attack On Memory》為 Cloud Nothings 迎來前所未有的人氣,也由於《Attack On Memory》受到諸多好評與廣大迴響,致使樂團主要創作者Dylan Baldi在創作《Here and Nowhere Else》時顯得格外自信。《Attack On Memory》的成功讓他理解到過去一直埋頭苦幹的作品不是垃圾,不是白費心力,加上專輯創作於《Attack On Memory》巡演期間,嶄新的人生經歷讓樂團成員陶醉在吸收新鮮事物的喜悅之中,因而《Here and Nowhere Else》雖然仍舊聚焦於對生命事物的悔恨、憤怒與不滿,但如〈Wasted Day〉所呈現出的昏暗消沉早已煙消雲散,整張專輯聽來格外明亮耀眼,宛如新生。

然而《Attack On Memory》的成功,自然也使得這張新出爐的專輯受到眾人的放大檢視。或許有人會認為《Here and Nowhere Else》的歌曲同質性太高[1],沒有預留情緒折衝的空間,一股腦地風馳電掣,聽起來就像高中校園裡的無腦龐克。但我認為它抓住了搖滾樂最初的元素,赤裸裸地呈現音樂最原初的情緒[2],毫無裝模作樣的假掰姿態,無數朗朗上口的小節,不但讓人確信Dylan Baldi是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亦讓人想起過去每個被搖滾樂感動的片刻。

有些音樂是因為優美的旋律與演奏而讓人感到愉悅或倍感療癒,但對我而言《Here and Nowhere Else》並非如此,它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其有著很直接的溫度,聲音的力道自然而然和交感神經發生作用。這感覺有點像第一次聽到四分衛的《起來》、透明雜誌的《我們的靈魂樂》或者爆轟的《生存的才能》,可能是某個刷弦的方式,或者某個橋段的和弦行進,抑或吉他音色的呈現,讓人很直覺地跟著某個節奏做出反射性動作,揮起雙手順著節拍舞動,一瞬間他們的音樂和你的靈魂、身體產生共鳴,為麻木乾涸的雙耳帶來久違的感動,《Here and Nowhere Else》毫無疑問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個人最喜愛的唱片。

聽著Dylan Baldi 聲嘶力竭的嘶吼,Jayson Gerycz 的硬蕊鼓擊,TJ Duke 速度感十足的貝斯破音,彷彿五臟六腑都要噴發而出,在專輯裡的某些片段,Cloud Nothings 真的會讓人以為那個傳奇性的三人樂團重出江湖,並不是音樂的呈現或編曲方式相近,而是那傳遞出的情感是如此雷同。你或許不清楚他們的人生經歷,不甚理解他們為何而吼、為何賣力彈奏,也無法參透其憤怒從何而來,但每個人肯定都有著想大聲吼出來的話語,尤其現在的台灣又處於這狗屁倒灶的現狀,憤怒仿若天性,音樂只是觸媒,臨門一腳、輕輕一碰便為情緒找到出路:Fuck the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violence.

最後,很抱歉這次沒有寫出逐曲感想,因為我認為這張專輯的歌曲不適合單獨拆開來談,而且整張專輯也就只有先行單曲〈I'm Not Part Of Me〉稍弱,其餘作品皆頗具後勁,第一次聆聽跟多次聆聽後會有不同感受,或許會發現在這些暴躁歌曲的背後,其實有著類似民謠歌曲的旋律底韻,也希望上述的介紹能讓更多人喜歡這張把我感動得亂七八糟的專輯。

[1]
網站專訪問過主唱Dylan Baldi為何《Here and Nowhere Else》只收錄 8首歌,Dylan回答因為整張專輯皆是相同調性的歌曲,因此他認為8首歌的長度比較剛好,如果再放入第9首可能會畫蛇添足。

[2]

Dylan Baldi曾提及他個人很喜愛爵士樂,認為爵士樂手的演出是非常真誠的,樂器真誠地傳遞了演奏者當下的感受與想法,而我覺得在《Here and Nowhere Else》裡,Cloud Nothings三個人的演奏也做到了類似Dylan Baldi所說的真誠。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My Sad Captains - Best Of Times

by DOPM

取名自英國詩人Thom Gunn筆下詩名的倫敦樂隊My Sad Captains在今年所發行的第三張專輯《Best Of Times》中的表現,給第一次聽到他們音樂的我留下了一些深刻的印象,即便說主唱Ed Wallis以相當平穩低迴的唱歌方式來詮釋每一首歌曲,但整體樂器演奏所呈現出的氛圍則是具有獨特的美感,立體感的鼓擊與貝斯平行於耳際,合成器使用得不會過於華美,節奏吉他與主奏吉他所勾勒出的音景也撐起了歌曲的空間感。

《Best Of Times》中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Hardly There〉,因為這首實在太像Yo La Tengo的曲子了,你當然可以說這只不過就是拷貝了他們的風格而已,但在這張專輯的簡介中早先透露是要向八零年代的獨立音樂致敬,所以對於這樣的拷貝也不會以太嚴厲的眼光去看待,而且對我來說有其他樂團能夠嘗試這樣的風格並不是什麼壞事。雖說是Yo La Tengo的緩飆風格,但這首歌並沒有Ira Kaplan狂放即興的噪音吉他,整體都在控制之下,這樣保守的演奏方式也得宜讓整張專輯保持在一種平穩的波幅,像是一顆顆流星無聲的在暗夜天際劃過,如同Thom Gunn在My Sad Captains這首詩中所寫道的閃耀之星,無聲卻是優雅的存在,從〈Keeping On, Keeping On〉此首演奏曲也能體會到相似的感覺。

一開始誤以為專輯第一首歌〈Goodbye〉中朦朧合成器樂響與明亮的電吉他撥絃就是整張《Best Of Times》的基調,直到〈Wide Open〉跟〈In Time〉兩首美好旋律轉瞬過往雲煙後,才發現還有驚喜在後面,沒錯,我說的是〈All Times Into One〉,貝斯線跳躍在規律的鼓拍上,吉他逐漸開闊的聲景如同薄霧中的微光不斷的增幅亮度,當眾獨立樂團在泡菜搖滾上追尋新的道路時,My Sad Captains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美感,讓人感受在城市中隨著各種載具的移動方式,莫名孤獨的哀愁。

即使說好要向八零年代致敬,但在〈Extra Curricular〉這首歌當中居然聽到The Strokes在〈Hard to Explain〉所使用的吉他樂句,再換上小號聲的此起彼落,整首歌像是凌亂的房間,床上散落沒讀完的書籍,然後一位體虛的憂鬱男子在書本上頭踩跳。而〈All In Your Mind〉則是在書本上跳累的男子開始拿起木吉他,用單純美好的和絃自嘆著悲歌。

或許《Best Of Times》的歌詞過於片段,無法統整出一個主題,但整體聽起來是一張控制得相當好的專輯,給人一致性的氣氛,並強調鼓的節奏與其他樂器所呈現的空間感,猶如從藝術學院的論述中所產出的精品,可惜曲子的美感始終大於內裡的精神,話雖如此,能使人回想起那些美好音樂的段落便已足夠。

by pblue

評分:

Woods - With Light and With Love

by DOPM

布魯克林的低傳真民謠樂團Woods已經成立多年,雖然名氣不高,他們已經推出了七張專輯,從2009年到2012年間馬不停蹄每年都發行一張作品。除此之外,主腦Jeremy Earl還經營廠牌Woodsist,發行自己樂團以及The Babies、Crystal Stilts、Wavves等樂團的專輯,在講求時髦的紐約音樂場景中開拓一處質樸園地。Woods和廠牌Woodsist在精神上可說是繼承了傳奇廠牌Elephant 6,當然怪異、隨興所至的程度無法相比,但是兩者都是低傳真樂風的重要推手。

Woods的音樂其實也夠奇怪了,主腦Jeremy Earl完全用假音唱歌,他的歌藝並非唱匠等級,常在走音邊緣擺盪,前幾張專輯的吉他彈法也相當生澀。Woods的創作曲有的是兩分鐘的小品,有的則是十分鐘以上、Krautrock風格的純演奏曲,這些歌曲以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在專輯中並列,打破大家熟悉的聆聽習慣。不過只要聽過他們任何一張專輯,大概就能感受到Woods的樸拙魅力,Jeremy Earl的聲音猶如Unknown Mortal Orchestra的Ruban Nielson一般像是硬ㄍㄧㄥ出來的,聽時有種惡搞的趣味性,他寫琅琅上口旋律的能力也是一流,接觸後便難以忘懷。Woods的發片模式或許像Lo-fi前輩Sebadoh,歌曲品質良莠不齊,但樂迷瞭解其中獨到之處而願意等待樂團成熟。

2013年Woods休息一年,決定認真對待他們的最新創作《With Light and With Love》。隨著每一張專輯的推出,聽者應該能感覺到他們的音樂慢慢脫離粗糙質地,製作變得精良。另外,即使音樂聽起來古怪詼諧,Jeremy Earl的歌詞反而偏向黑暗晦澀,受到死亡陰影籠罩。如專輯名稱所述,Woods這次用了更為光明、正面的態度來處理存在焦慮的問題,他們付出很多努力呈現一張易於消化的專輯。

首先調整的就是歌曲長度,除了同名曲長度較長,其他歌曲都截長補短到剛好的狀態。此外,錄音品質比過去作品提升許多,可以聽到一些細心的樂器編排,例如〈Leaves Like Glass〉的吉他與鍵盤重奏就很溫暖,單曲〈Moving To The Left〉本身旋律已經很流行悅耳,中間隱約出現的吉他效果增添了驚喜,〈Twin Steps〉一開始還採用俏皮的Wah Wah效果。之前Woods的錄音室作品的目的似乎只在錄下構想,到現場再鋪陳潤飾,他們現場的魔力這次在同名歌曲〈With Light And With Love〉中捕捉到了,恣意又不失流暢的間奏對我來說是他們表演最有意思的特點之一,〈With Light And With Love〉主副歌、間奏到結尾一氣呵成,感受像在野外踏青那般的自在。

Jeremy Earl稍微跳出他模糊的敘事方式,娓娓道出他的疑惑與恐懼。〈Moving to the Left〉唱道:「我們在陽光下度過所有的日子,是不是非得一直前進?是不是非得跟其他人一起?」,〈With Light And With Love〉也發問:「逞強行事,其實我不知所措!如果出錯了,我該怎麼辦?」Earl筆下猶疑不決的情緒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到的,聽到內心的難題付諸音符,彷彿獲得一個溫柔的擁抱,頓時不再那麼害怕。

大致來說,Woods成功在提高製作水平的情況下保留純樸、古靈精怪的特色,然而〈Full Moon〉、〈Only The Lonely〉和一般民謠樂團又太相似了些,讓人懷念幾年前稚澀的風格。要如何拿捏改變的幅度是每個樂團都必須面對的難題,而Woods已經表現得算是可圈可點。

《With Light and With Love》會是Woods的《Bakesale》專輯嗎?或許吧。因為他們經營自己的廠牌,沒有有唱片公司壓力要求他們變得更商業化,所以他們不會遭遇到Sebadoh曾遇過的《Harmacy》危機,而且他們的音樂目前對大眾口味而言仍舊太怪異。不過只要他們多獲得一點肯定,Woodsist這個嬉皮集散地就能更順利經營,對此我獻上最誠摯的祝福與期盼。

by Debby

評分:

Yellow Ostrich - Cosmos

by DOPM

Yellow Ostrich,這組來自紐約布魯克林區的Indie Rock樂隊,起先只是主唱Alex Schaff在自家,利用4軌錄音器材的 solo project;前期的個人作品《Yellow Ostrich》、《Wild Comfort》以及之後鼓手Michael Tapper加入所製作的《The Mistress》,全都是原汁原味獨立製作的低傳真Indie作品,直到2011年Jon Natchez加入團隊後,Yellow Ostrich才有了較完整的band sound模樣。隔年,Yellow Ostrich發行了一張對於樂團生涯有突破性進展的專輯,《Strange Land》

《Strange Land》發行後,年底他們又緊鑼密鼓地發行了EP《Ghost》。新EP拋開原先的Lo-Fi風格,A-side 歌曲轉而投入Chill-out與R&B節奏的懷抱。然而在《Ghost》發行後, Jon Natchez由於個人生涯考量離開了樂團 ,其位置由長期與樂團合作巡演的樂手Jared Van Fleet 與 Zach Rose頂替。

失去Jon Natchez這麼一位多功能的樂手,對於Yellow Ostrich而言,多少是個利空的局面。然而此轉變也使得樂團成為穩定的四人編制,得以在創作、演出、排練等不同時刻皆擁有相同成員。Jared Van Fleet的加入更是讓樂團的吉他聲響更有層次,進而做出廣闊的白色音牆與雙吉他編制。

《Cosmos》的多數作品會讓人想起千禧年代初期的音樂場景:大無畏的吉他聲響、重複堆疊的riff,以及主唱Alex Schaff反覆吟唱副歌的表現;像是道道閃耀的光芒,重新照亮由The Strokes、Interpol、Bloc Party等樂隊建構起的Post-Punk Revival時代。即便這些樂團已在時間潮流的沖刷中逐漸為眾人遺忘,但拿起《Slient Alarm》再次聆聽,裏頭的聲音依舊令我精神抖擻。

不過《Cosmos》一開始吸引我的點,並非前述的原因,而是它在第一時間讓我想起 Radiohead那張集樂團生涯大成於一輯的《In Rainbows》。〈Neon Fists〉帶有舞池節奏的電子碎拍與電吉他旋律,搭上木吉他的清亮弦音,構築拼貼出〈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的些許神韻。而〈Shades〉在曲調轉換時的Keyboard編曲,以及〈You Are The Star〉尾段的吉他扭曲破音,也同樣喚起了個人對於〈Bodysnatchers〉的記憶。

此外,如果有查閱國外音樂網站對於《Cosmos》的介紹,可以得知這張專輯的製作靈感,其實是來自Carl Sagan著作,這些著作讓Alex Schaff得以自成天重複的錄音、創作過程中短暫逃脫,從而獲得一定程度的心靈紓解。而天文知識的獲取,或許也促使Alex Schaff用更廣闊的視野看待生命中所遭遇的問題,並讓那股急迫渴望進步、試圖變得更強更好的焦躁感獲得舒緩,因而有了〈Don't be Afraid〉這首氛圍溫暖的歌曲的誕生。

從《Strange Land》來到《Cosmos》,不難發現Yellow Ostrich在失去Jon Natchez這位全能球員後所產生的改變。《Strange Land》中廣泛運用的Chamber-Pop與多樣化的聲音走向,在《Cosmos》裡已不復見,樂團改而將焦點聚集於吉他搖滾之上。即便在 EP《Ghost》中嘗試了電子聲效,Yellow Ostrich 並未捨棄吉他作為主線的模式,甚至巧妙地將《Strange Land》與《Ghost》兩張作品中嘗試的實驗精神融合。譬如在〈My Moons〉漫長電子氛圍的終端,一股暴躁撕裂的吉他聲強襲而來,做出了一個氣勢十足的收尾,而這無疑正是我們熱愛的獨立搖滾之聲,也令人想重新回味《Strange Land》裡頗有90s另類搖滾滋味的〈The Shakedown〉。同時,主唱Alex Schaff顯然更明瞭個人的vocal聲線該在歌曲中扮演何種角色,種種因素,使得《Cosmos》成為一張完整度與錄音水準皆超越過去自我的作品,也讓人更加期待Yellow Ostrich下張專輯的誕生。

(*)
Jon Natchez 離團後發行了一系列的偏向Ambient sound的EP作品,可在他個人網站中免費試聽。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