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i Goodwin – Odludek

by DOPM

距離英國曼徹斯特樂隊Doves的上一張專輯已經五年過去了,雖然到現在沒讓樂迷等到另一張新作,但主唱兼貝斯手Jimi Goodwin卻自己完成了一張完整的專輯,專輯名稱取作Odludek,此字由波蘭語翻過來則有獨自一人的意思,這也反映了Jimi Goodwin的心境,即使Doves停留在休息階段還未解散,卻也暫時離開從高中時期就一起玩音樂的Williams兄弟檔,從這樣的組合走出來嘗試在音樂上探索更多的可能。

而《Odludek》正好與另一組曼城樂隊Elbow新專輯《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在同一個月份發行,多少讓人憶起DovesElbow的確是曼徹斯特在千禧年後最重要的兩組樂隊,讓曼徹斯特的音樂在八、九零年代後依舊不減風采,撐起英式搖滾的凋零。這次Elbow主唱Guy GarveyJimi Goodwin也互相在彼此的專輯中擔任合音,像是〈Hope〉這首歌就能聽到Guy Garvey的友情客串,即使很難聽辨的出來,歌曲中充滿溫暖與希望的氣氛也像Elbow音樂所常能感受到的氣質。

Jimi Goodwin製作《Odludek》的方式像是在製作一張瘋狂的混音帶,將他所受到的音樂影響轉化為這張作品,在風格上比Elbow的《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豐富一些,即便《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是一張調性一致的好聽作品,但對於喜歡聽變化多一點的樂迷來說可能比較能從《Odludek》得到樂趣,不過在耐聽度來說Elbow還是略勝一籌,因為他們在聲音的表現上展現更多純粹的細節,聽來較為不急不緩,然而相比到最後我決定拋開對他們的比較,畢竟是兩張不同走向的作品啊。

Jimi Goodwin說他不想寫一些固定形式的歌曲,所以主副歌的位置有時候並不是那麼絕對,甚至兩者的關係不是那麼的緊密。《Odludek》的上半曲目都是相當具有氣勢的歌曲,像〈Terracotta Warrior〉就用了很重的合成器,間段的在歌曲炸響,在主副歌中間接著鼓與貝斯然後是管弦樂,相當奇妙的編曲方式。〈Didsbury Girl〉算是他幾年前就已經寫好的曲子,鼓勵年輕人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問題,光是前奏的貝斯就編的很有味道,聽似只是一首旋律單純的歌曲,但其中擁有異常豐富的層次,不管是吉他、貝斯還是鼓都適得其所。

聽到〈Live Like a River〉有點俗氣的鍵盤樂句與舞曲節拍,心想Jimi Goodwin果然是曼城魂啊,遙想當年Doves的前身Sub Sub可是一曲〈Space Face〉在曼城各舞廳竄紅,而〈Live Like a River〉不光只是套入舞曲千篇一律的樣版,當中的電吉他刷奏更讓曲子成為一首氣度非凡的電氣搖滾,訴說著要活就活得像一條河,讓生命在節拍下川流不息。

Man v Dingo〉的聲響如同一幅複雜的拼貼畫作,在正反拍的吉他刷奏與銅管樂器的奏鳴下Jimi Goodwin如同唱著瘋狂的詩句,關於幾年前因警察槍殺年輕黑人所引起的倫敦暴動,以及媒體如何在大眾面前扭曲事實,還有物質生活已經無法再讓人感到快樂的情緒。

專輯下半部轉換為較內斂的風格,Jimi Goodwin拿起木吉他,彈奏〈Keep My Soul In Song〉、〈Oh! Whiskey〉、〈Panic Tree〉等民謠調性的曲子,在〈Oh! Whiskey〉也吹起了口琴,進入讓威士忌的酒精趕走憂鬱卻換來更多的憂鬱的狀態,可以感受到愛爾蘭的血液依舊在他體內流竄著。

比起眾多樂團主唱的個人專輯,《Odludek》相較起來算是一張誠意十足的作品,Jimi Goodwin回顧多年來的音樂生涯,重新將累積起來的養分發揮徹底,並起企圖打破自己的規則,再一次證明他自己的寫歌能力,不盡完美卻也不愧對長年支持Doves以及他的樂迷們。

by pblue

評分:

Elbow - 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

by DOPM

曼徹斯特樂團Elbow每張專輯的開頭都很相似,聲音猶疑地響起,空氣中充滿重頭戲開始前的忐忑,樂團抑或克服了不安,激昂的情感慢慢顯露直到迸發(例如〈Ribcage〉、〈Station Approach〉),又或者讓低迷的情緒主宰一切(例如〈Any Day Now〉)。第六張專輯《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的開場曲在標題〈This Blue World〉便定調了憂鬱的色彩,雖然背景樂器編排豐富,但音量都調得小到難以辨識,主唱Guy Garvey用他滄桑的嗓音唱著周遭蒼涼的景象;他的悲傷非常真切,因為不久前他剛結束一段長達八年的感情。

或許可以把《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歸類成一張失戀專輯,不過此類專輯常見的呼喊、痛悔、不甘心都沒有出現,Guy Garvey和團員要呈現的比較像是平靜接受關係的結束、以及對舊愛的祝福與感謝之意。即便整張專輯滿佈濃濃揮不去的悲傷,Elbow在歌曲中仍表現出多樣化的情感,甚至一度把步伐從長久居住的曼城移到紐約(〈New York Morning〉)。

不論外在或者他的內心風景多麼灰暗,Guy Garvey的語言還是一如往常地美麗。〈This Blue World〉認可了過去感情的美好,無論如何他和舊愛都同時擁有一段不可抹滅的共同歷史。撫慰人心的〈Real Life (Angel)〉以及多樣器樂齊發、宛如天光發亮的〈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討論失去至愛過後的調適,還沒完全走出陰霾,但逐步讓生活恢復常軌的狀態。〈Charge〉是專輯中少數憤世嫉俗的歌曲,Guy Garvey以一個凡事都看不順眼的中老年人角度,寫出對年輕人的不滿,同時又希望得到關懷,希望社會能照他們熟悉的方式運作,對照現在社會上發生的事,這首歌給了我不少感觸。和〈Charge〉相反,單曲〈New York Morning〉表達一面倒的興奮之情,彷彿情緒觸底之後開始爬升,在抑鬱多時之後,某天發現傷痛已逝,自己竟然還能感受到喜悅,「新生」的意象常在Elbow的歌曲中出現,這首歌在現場應該又會是感人的全場大合唱。

不過我認為Guy Garvey最動人的創作,通常是關於他對庶民生活的歌頌。第一首公佈、醺醉的〈Fly Boy Blue/Lunette〉描寫四處飛行,並在各地與不知名的陌生人飲酒作樂的感受。即使不認識這些人,也知道這樣的習慣有害,但他依舊珍惜和這些可能只會見一次的人們短暫交會的時光,民謠風格的〈Lunette〉部份轉成對酒精與香煙的讚頌也十分有趣。全輯中旋律最佳的曲子〈My Sad Captains〉同樣描寫在街頭酒館和陌生人共度光陰的情景,當下社會上用來評斷個人的標準都不重要,只要能相聚在一起就是「完美的機緣」。從以前的〈Starlings〉、〈Lippy Kids〉到這張專輯中的〈Charge〉、〈My Sad Captains〉等等,Guy Garvey對任何社經階層的人都能設身處地去理解他們,這是Elbow音樂最珍貴的特質。

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的歌曲沒有一首不美麗的,可惜的是,對我來說Elbow的歌詞質量總是遠勝過音樂部份。這張專輯與他們過去的專輯相比,在音樂上並沒有什麼突破之處,許多歌曲也包含前作的影子。〈Charge〉像是〈Picky Bastard〉和〈High Ideals〉的合體;〈Fly Boy Blue/Lunette〉有點類似〈An Audience with the Pope〉;〈My Sad Captains〉的弦樂編制像〈Starlings〉;〈Honey Sun〉開頭緊繃的鼓使人憶起〈Bitten By the Talifly... 幸好《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除了終曲〈The Blanket of Night〉以外比較沒有弦樂過度使用的問題,在2008年歌曲〈One Day Like This〉傳唱大街小巷後,他們也沒有再次嘗試複製一樣的曲式,算是成功擺脫這首歌的包袱。

Guy Garvey是許多人心目中公認的當代桂冠詩人,就算明白Elbow專輯中的不完美,聆聽數次之後會感到自己的抗拒逐漸被瓦解,因為Guy Garvey的真誠極具感染力,他筆下的世界比現實世界更溫暖包容。我還在適應《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但我猜想,隨著這一整年的失望與挫敗不斷累積壓在我的心頭,我會越來越喜歡這張專輯,它讓我在這荒蕪的世界中看到優雅與美。

by Debby

評分:

Future Islands – Singles

by DOPM

Future Islands站上The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的舞台演出他們新專輯《Singles》的單曲〈Seasons (Waiting On You)〉後,引起不少人在網路上討論主唱Samuel T. Herring獨特的表演方式。表演時,他左手拿著麥克風隨著節奏大步的搖擺步伐,右手跟著旋律的起伏揮動,時而敲打自己的心肝,眼神閃耀一絲希望的光輝深情的專注前方,他如此掏心掏肺的演出彷彿是要告訴世人他們就在這裡,他們是來自美國巴爾地摩的Future Islands

會站上這樣的舞台,也是因為他們有著與以往不同的野心,在錄製完《Singles》時,他們開始思考是否要嘗試另一種發行的可能,於是離開了芝加哥獨立廠牌Thrill Jockey,加入了英國獨立名廠4AD,在廠牌的各種資源支持下,漸漸的在眾人面前打開知名度,對一些他們的支持者來說,成軍十年的Future Islands理當被更多人給認識,畢竟Samuel T. Herring真的是一位很特別的歌手,相較於搖滾明星的酷形象,他更想貼近他的樂迷,更他們在情感上有所連結,不少看過他們現場演出的人都能感受到這樣的連結。

Singles》雖延續他們過往Synth-Pop的風格,但這次的陣容除了原本鍵盤、貝斯的配置外還加入了一位鼓手,讓在節奏上面的表現更加靈活、動感。在歌曲〈Spirit〉中聽到合成器旋律總讓人想起八零年代的新浪潮樂團,有點傻氣卻又傻的讓人跳起舞步,再聽聽另一首〈Back in the Tall Grass〉怎不會浮現對New Order的記憶,貝斯手William Cashion搶耳的貝斯線凌駕在鼓點上,還以為是New Order貝斯手Peter Hook頓時成了Future Islands的客座樂手。專輯主要的歌唱旋律給人些許節奏藍調與靈魂樂的感覺,我想這也是他們歌曲所可以觸動聽眾、勾起情緒的原因之一。

身兼作詞者的Samuel T. Herring在歌曲中使用了不少季節、太陽、月亮的意像來象徵兩人關係的變化,或許你會問他為何如此琢磨在關係的描寫上而不嘗試寫些別的,他曾說道他並不了解政治也不了解信仰,所以不會關注在這兩件事上頭,只有一件事我能誠實談論和相信的只有我自己的經驗,我會分享個人的故事是因為這是我唯一知道的真實。

專輯的上半部與下半部是兩種不一樣的心情,我比較喜歡上半部所能帶來的能量,每一首歌曲都有鮮明的情緒在當中,而下半部的曲子調性較為鬱沈,聽起來過於相似,鮮明度沒有那麼高,但只有〈A Dream of You and Me〉是唯一的例外,無庸置疑的這首歌有很美的段落,當他唱著:「People lie, people love, people go . But beauty lies in every soul」時,的確是誠懇的讓人動容,人們說謊、人們相愛、人們離開,但這也是每個靈魂美麗的地方

與他們過往的作品相比,《Singles》並不是最好的,但這也是一個讓大家重新認識他們的機會,如果你開始對他們的音樂起了點興趣,或許可以去聽聽他們的第二張專輯《In Evening Air》,相信你能在當中找到更多誠摯動人的旋律。

by pblue

評分:

The War on Drugs - Lost in the Dream

by DOPM

自從2011年聽到The War on Drugs的專輯《Slave Ambient》以後,就對他們既重氛圍又草根的音樂非常傾心,該張專輯也獲得樂迷不錯的評價。身為完美主義者,主腦Adam Granduciel對於如何創作一張能夠媲美《Slave Ambient》的專輯感受到極大的壓力,結束《Slave Ambient》漫長的巡迴後,回到落腳多年的費城時他覺得陌生又惶恐。加上先前一段感情正好也走到終點,他第一次發現自己不再年輕,甚至對曾經毅然決然選擇的音樂之路產生懷疑。《Lost in the Dream》完整記錄了Adam Granduciel處理個人生命危機的過程,他引入從小聽到大且已經在前兩張專輯翻玩的音樂類型——從六七零年代的民謠、Krautrock的節拍到八零年代的搖滾樂,並真實納入自己漂泊、迷惘的人生體悟,《Lost in the Dream》呈現出的情感超越了個人層次,是許多美國人都很熟悉的共通經驗。

從發行日至今看到《Lost in the Dream》得到一致性的肯定真的很替Adam Granduciel感到高興,他終於闖出了一片天。所有對《Lost in the Dream》的好評也的確實至名歸,上一張專輯《Slave Ambient》多少還是有歌曲品質不平均的問題,《Lost in the Dream》雖然需要一點時間消化 ,但從頭到尾一氣呵成,聆聽時腦中同時播放著公路電影的畫面,想像自己驅車從擁擠的城市進入曠野,不斷前行好幾天,精神恍惚,仍舊看不到目的地在哪裡。不過連續聽《Lost in the Dream》一段時間,也讓我察覺到自己對《Lost in the Dream》的體會和美國人或西方人之間還是有差距的,當然這無損於《Lost in the Dream 這張專輯的價值。

身在台灣,每天都被縛在身上的韁繩牽制著,只能照控制方位的社會力量所指的路線走。即使在休憩下來的時刻,我們的小島沒有偌大的空間能讓人連開好幾天的快車,直到意識模糊,也沒有青年壯遊的慣例。我不確定在台灣的我們對像《On the Road》這樣Beat Generation作品的想像是什麼,在那些瘋狂、頹靡、漂泊的生活體驗背後,是對舊式文化、主流價值的深刻控訴,但因為個人經歷的限制,我大概只能看到公路旅行的浪漫性而無法切身感受到其中的痛苦。歌曲〈Suffering〉、〈An Ocean in Between the Waves〉、〈Disappearing〉都訴說著迷失、無依的感受,但在我聽來卻覺得有一片廣闊的空間釐清自己生命的意義幾乎是幸運的。我們的國家命運依舊懸而未決,若是有理想的人往往會先處理社會方面的問題,接著才輪到私人的。

美國有悠長的民謠傳統,Adam Granduciel也像許多他的民謠前輩一樣在路上實踐創作理想。他的姿態倒是相當有趣,介於他的好友Kurt Vile和電影《醉鄉民謠》中的Llewyn Davis (Dave Van Ronk) 之間。曾經是The War on Drugs團員的Kurt Vile表現出一種新式民謠歌手的樣貌,他擁有幸福的家庭,不論巡迴到了多麼遙遠的地方,他始終期待回到家,因為那是維繫他幸福無可取代的最終所在。Llewyn Davis則完全沒有可以稱作家的地方,只能四處飄盪,無處紮根。Adam Granduciel相較之下還有費城可以為家,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他方,回到家中他繼續戮力創作,準備下一個離開的時刻,所以家只是他暫時停留的中繼站。

Adam Granduciel居住將近十年的費城似乎也具有中繼站的特質。根據Stereogum網站上文章的描述,費城所在的賓州住了許多想要去紐約卻沒有去成的人們,土地上充滿他們離去後留下的遺跡,像是屋齡超過百年的老房子以及工廠的遺跡,同時也有新建的高級公寓。新舊建物並存在同樣地區是常見的景象,而The War on Drugs的音樂也是如此,充滿前人的影子又有新時代的元素。

聽《Lost in the Dream》會讓人想起Bob DylanBruce Springsteen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還有七零末到八零年代末的英國樂團Dire Straits等等,都是Adam Granduciel從小在廣播電台上常聽到的音樂,許多美國人對這些歌手/樂團記憶猶新,有人因此覺得《Lost in the Dream》容易入耳,然而也有人認為他們過時老派。在台灣的我們因為美軍駐台的特殊背景,加上樂評人的引介,或許對這些音樂也有印象。Adam Granduciel半唱半唸的唱腔和Bob Dylan十分相似, 真摯、旋律優美的〈Eyes to the Wind〉就像是六零年代寫成的歌曲。首支單曲〈Red Eyes〉搖擺的節奏讓人想起Dire Straits的成名曲〈Sultans of Swing〉。熱血的〈Burning〉簡直是Bruce SpringsteenDancing in the Dark〉的現代版。The War on Drugs引進老搖滾的元素,使得當下的獨立音樂和上一輩樂迷聽的音樂不再顯得那麼斷裂,希望這種相似性能讓更多人注意到他們。

聽慣獨立音樂的我們也能在《Lost in the Dream》找到自己想聽的部份。開場曲〈Under the Pressure〉一開始進入的鏗鏘的鼓聲非常帥氣,搶耳的鋼琴旋律到逐步加入的吉他橋段組成一道迷霧將聽者捲入。全輯最棒的歌〈An Ocean In Between the Waves〉踏著Motorik的節拍行進,GranducielDylan式唱法配上間奏宛如Dinosaur Jr.的吉他獨奏是我從未聽過的奇妙組合。 Eyes to the Wind〉結尾的薩克斯風可能從Destroyer的〈Kaputt〉得到靈感,畢竟兩團曾經一起巡迴過。純音樂的〈The Haunting Idle〉必定會滿足喜歡白色噪音的樂迷,享受三分鐘的飄渺吉他聲響。

即便受到許多曾寫抗議歌曲的樂團影響,The War on Drugs和許多當下的樂團一樣並不在歌曲中加入特別多的政治訊息。也許Adam Granduciel寫歌的當時正處於人生混亂期,並沒有餘力或信心來擔任任何人的心靈導師。不過從這張專輯的一些歌詞中還是可以看出他期望追求理想,例如〈Lost in the Dream〉的 "Love's the key to the things that we see/And don't mind chasing/Leave the light on in the yard for me" 以及終曲〈In Reverse〉中的"And I don't mind you disappearing/Cause I know you can be found"。〈In Reverse〉敘述從街頭抗爭、頹廢生活換到對未來的期許,歌曲的結構從低微到明亮,瞬間撥雲見日。透過深刻思考而採取的行動,可能比受到呼籲之後的反應來得踏實,而Adam Granduciel已經認真進行自我探索,也近乎理出了頭緒。

Lost in the Dream》是今年到目前為止最棒的專輯,其中豐富的音樂與真誠的情感,給了我們契機去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相信這張專輯會繼續陪我度過多個與惡勢力對抗的日子。

by Debby

評分:

Fanfarlo - Let's Go Extinct

by DOPM

作為新專輯第一首面世的歌曲,在去年底發行的〈A Distance〉並未引起我的太大興趣,而團員口中的科幻小說一部曲《The Sea》,也是聽沒多久便束之高閣,並未花太多心思去聆聽咀嚼作品所要講述的理念。然而當〈A Distance〉擺到《Let's Go Extinct》中一起包裹著聽,心裡的問號似乎也得到了解答:原來這次他們企圖挑戰的,是一張結構完整、前後呼應的概念性專輯。

《Let's Go Extinct》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參考文本,提出樂團對於生命哲學以及人類未來性的想法,甚而提出人類存在本身是否是個錯誤的命題。開場曲〈Life in the Sky〉即明確點出專輯所欲探討的主題,類似隕石劃過天際音效加上隨後由激昂至寧靜的聲音表現,似乎象徵星球生命來自太空隕石撞擊後的爆炸與重生。一句 "Will we ever see life in the sky? And maybe recognize ourselves in it" 提出了關於生命哲學與起源的疑問 。此外,Fanfarlo在過往兩張專輯裡,總會有些作品讓人想起他們與British Sea Power的共通性,新專輯亦未例外,〈Painting with Life〉便是這樣的一個作品。

而坐落在專輯中後段的〈We're the Future〉,〈Landlocked〉,則喚起了個人對於Fanfarlo主調旋律的記憶。前者是將Synth-pop與folk song冶製融合的完美範例,而後者則是80s new wave與非洲打擊樂的演化產物。〈The Grey and Gold〉可說是一首標準的Chamber Pop歌曲,勾起一絲Belle and Sebastian的漣漪,最後的管樂齊飛更正中個人喜好。

而專輯的最後一首歌,也是與專輯同名的歌曲〈Let's Go Extinct〉,為這張概念專輯作了一個完美結尾。它像是航向未知的離別曲。由緩慢的吉他撥彈揭開序幕,編曲細膩地牽引情緒,Bass時而帶出和緩俏皮的小波浪,最後再由管弦樂引出歌曲高潮。聽著聽著,腦中便浮現航向銀河系深處的太空船意象,如同電影《普羅米修斯》中,那群著迷於發掘地球生命起源的科學家。雖然我們說不上那是好是壞,然而對於生命未知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渴望,正是人類科技文明最原初的嚮往,令人在這混亂的世況裡,憶起一些純粹的美好。

最後,來談談專輯走向。《Let's Go Extinct》可說是延續了《Rooms Filled With Light》裡的合成器實驗精神,進一步探索合成器音效面貌,以及節奏轉換所能迎來的聆聽差異與畫面性。即便我依舊滿心期待著類似 《Reservoir》,以〈Fire Escape〉〈The Wall Will Coming Down〉等強打歌曲貫穿專輯的模式,但樂團本身似乎並不打算複製這個一開始讓他們竄紅的路線。旋律的悅耳與否,已不再是唯一被在意的部分,因此在《Let's Go Extinct》裡,不免出現些讓人覺得莫名的編曲安排。但也許聽完整張專輯後,各位也能逐漸忽略,或者說理解了那些奇異存在的意義,也就是那其實詮釋訴說著生命的複雜與不可預期性,如同〈Life in the Sky〉裡提及的 "No one knows the way this wind will blow" 。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