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en - Tomorrow's Hits

by DOPM

Tomorrow's Hits》其實早在The Men的上一張作品《New Moon》發行前就已經錄製完成了,專輯內的八首歌曲是由主唱Mark Perro從高達四十首的試錄歌曲中挑揀而出,如同專輯名稱一般欲將每一首精挑細選出來的歌曲都成為明日的強打單曲。不同於上一張《New Moon》的鄉村搖滾風格,《Tomorrow's Hits》給人的感覺很直接的就是強勢重返六、七零年代的經典搖滾,有這樣的變化也不令人感到訝異,他們早在《Open Your Heart》中就表現出無論什麼風格的搖滾樂都能信手拈來,而到了《Tomorrow's Hits》則忠實的展現出他們對草根搖滾的喜好。

聽到〈Dark Waltz〉怎麼不讓人想到老搖滾,重覆的吉他樂句不斷的迴響,配上吉他獨奏與口琴來作為歌曲的淡出,不合時宜的曲調背後是旁人無法理解的懷舊情懷。薩克斯風、琴鍵聲隨後在Another Night〉中加入這場復古晚宴,豐富的樂器層次使得氣氛熱鬧氛騰,不過單調重覆的歌唱旋律並不是那麼的吸引人,但至少在編曲上對他們來說是不同以往的突破。

在專輯中前兩三首歌曲播畢後,不由得讓人開始想念《Open Your Heart》的另類曲調,正當要按下暫停鈕回去聽以前熱血奔驣的The Men時,還好〈Different Days〉的出現來了個即刻救援,搶耳的貝斯韻律又抓回了自己的心,頓時暗自碎語:「這樣才對啊,玩什麼老搖滾。」如此的電吉他音牆與奔馳感的鼓拍才能給人拋開一切的神清氣爽。

Pearly Gates〉活脫是站在十字路口跟惡魔交換靈魂才能做出的藍調歌曲,所有的藍調音符打在一團,在各樂器的即興下撞擊出吵鬧無比的聲響,帶上耳機聆聽這首歌你將會體驗的前所未有的混亂,即使Mark Perro聲嘶力竭的嘶吼也只能被淹沒在噪音的環伺下。軟調的〈Settle Me Down〉終止了那些攻擊性的音符給人放鬆之感,卻沒有更深刻的東西在裡頭,只剩安穩的電吉他撥奏以及稍縱即逝的優閒情調。

雖然The Men在《Tomorrow's Hits》以經典曲調突破他們自己的框架,但這樣的復古情懷也容易落入俗套當中,不過即使找來The Rolling Stones或Bruce Springsteen來相比一番The Men也毫不遜色,甚至更有能量。或許是自己並不是對這樣的風格這麼偏愛的原因導致《Tomorrow's Hits》沒有那麼讓我喜愛,話雖如此,比起檯面上著重氛圍、風格統一的獨立音樂,他們還是一組擁有玩「搖滾樂」天賦的樂團,這一點相信是不會改變的。

by pblue

評分:

Marissa Nadler - July

by DOPM

波士頓的女唱作人Marissa Nadler自從2000年中期出道之後,已經推出了許多作品,今年年初的專輯《July》是她的第七張專輯。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她的個人特色現已相當成熟。有人用「dream folk」來形容她的音樂,其中有細膩的吉他撥弦、多軌的人聲及和聲,歌曲結構及關於鬼魂、生死等哥德式意象都強調氣氛的營造。Marissa Nadler每發行一張專輯,她的音樂觸角便伸長一些;在前兩張專輯由她個人的廠牌Box of Cedar獨立發行以後,新專輯《July》她選擇加入旗下大多是陽剛或實驗樂團的獨立廠牌Sacred Bones,也與Earch及Sunn O)))專輯的製作人Randall Dunn合作,初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好奇她新作的走向。和她前幾張專輯相比,《July》減少了一點不食人間煙火的氛圍,樂器部份變得較有力道但不至於喧賓奪主,Nadler婉轉的歌聲仍是主線。

和許多創作女歌手一樣,Marissa Nadler歌曲的主題不脫愛情,但讓她與眾不同的一點是,不論歌曲內容多麼哀傷,Nadler始終維持著一種溫柔的堅毅。像開場曲〈Drive〉當中的愛人已經離去,讓她思念枯腸,但她始終噙著淚水而沒有大哭失聲。接下來的〈1923〉或許將自己當下的心碎與近古的感情終點相對照,在隱隱的弦樂鋪陳下,Nadler慢慢唱道「Baby come back to me」,不過依舊莊重自持而且帶點天真爛漫,愛人所到之處都是光輝燦爛的,她能做的只有靜靜等待。

Marissa Nadler曾經擔任過藝術教師,從她的歌曲可以讀出一些浪漫主義的影響,例如〈Dead City Emily〉中特別注意到自然景物的變化,音樂上也非常貼切地勾勒出微風喚醒萬物的畫面,而主角卻因為感情走到瓶頸而如置身死城。另一方面,很多時候她(或者說她歌曲中的主角)對愛情的追求其實像是在追尋某種至善之美,聽她的歌讓我想起詩人John Keats的長詩《Endymion》,開頭寫道:

美的事務是永恆的歡愉:
其可愛日增,不消逝於
虛幻無影;反而就長久為我們
維持一座靜謐的涼亭,讓睡眠充滿美好夢境 (註一)

詩中描寫的希臘神話男子Endymion因為在夢中見到自己全心愛著的月神,而經歷了許多磨難也在所不惜,要找到真愛。歌曲〈Was It A Dream〉也描寫了一場宛如夢境的戀情,她無法確知那段經歷究竟是美夢還是詛咒,但她無法裝作未曾經歷過,結尾的高潮既像惡兆,卻又隱約帶著希望。

《July》的每一首歌都非常美麗且細緻。像〈Firecrackers〉、〈Desire〉都與專輯名稱的夏日時節比較相稱,不過Marissa Nadler的表達方式一貫地非常節制、姿態優雅。她音樂中的美感需要透過時光淬煉才有辦法呈現,並非一時半刻的聰明或善於裝飾就能夠達到。除了〈Firecrackers〉以外,專輯中的超自然描寫並不多,企圖貼近聽眾。然而,要去端視這樣的美還是感覺到有一段不容易跨過的距離,像學生時期閱讀浪漫主義的詩一樣,因為和作者的時空差距而無法對詩中內容感同身受。

話說回來,現在像Marissa Nadler這樣精心創造美麗音符而不走捷徑的創作者實也不多,就算自己不夠敏銳,沒有感受到她的情緒,也無損這張專輯的耐聽度。
而專輯的最後一首歌〈Nothing In My Heart〉又何嘗不是某種表態?

Take a plate and I promise to put honey in your jar,
Maybe it's the weather,
But I got nothing in my heart

即使想過要放棄音樂事業,創作路途上跌跌撞撞,她還是會輕柔地在苦楚的生活中加入蜂蜜。

註一
引用自楊牧散文〈翻譯的事〉當中的〈Endymion〉翻譯,但他沒有完成句子,我狗尾續貂了幾個字。

by Debby

評分:

St. Vincent - St. Vincent

by DOPM
st_vincent_2014_album-500x500.jpg

姑且先不談是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新St. Vincent專輯,這張最新的同名專輯聽起來就是它該聽起來的樣子。從她歷年來的作品看來,我們都知道Annie Clark是個非常有天分的音樂人,她寫的旋律大都流行上耳,不管是 power-pop還是抒情歌;歌詞往往隱澀不直接,給聽者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但她也可以把每個字句都唱出感情;當她玩起吉他踩著效果器更是嚇死人。但是擁有這些才能,對她來說還不夠,她想要讓自己更有趣一點,不斷地挑戰自己和樂迷,盡量不讓自己掉入框框中。對她有這樣一定的了解,我想我們並不意外聽到這樣一張專輯。
 
〈Rattlesnake〉 這首歌來自她的個人親身經歷,一個人走在無邊的沙漠。就以音樂結構而言,我覺得音樂上設計的和故事內容還挺配的。單調的節奏像是她行走的節拍,她腦子裡想法變成了歌詞,潛伏在沙下的響尾蛇化身成奇異的電子音效遊竄在兩耳之間。當你在聽這首歌,你不難免會融入Annie細心用音效描繪出的那個末日般危機四伏的世界。但你開始想像你也在那個沙漠當中的時候,她馬上把你拉回市郊生活,當她在〈Birth In Reverse〉唱起「Oh what an ordinary day, take out the garbage, masturbate」。這是個很帶種的開頭,但是你很快會發現口號般的副歌才是這首歌的真正的亮點。如果仔細聽,每一段間奏都有不同的吉他效果音效處理方式。雖然我對於音樂技術上的了解不多,但其實不難猜到她想做的事,就是在唱完口號後,能帶給你更多吉他噪音突擊的驚喜,讓歌曲聽起來不那麼像一首強力的洗腦流行曲,即使它明明就是。

在這裡,先讓我打個岔,說說她和David Byrne合作的專輯《Love This Giant》。這張專輯我並不是很喜歡,對我來說,那張並沒有把這兩位我都很喜歡的音樂人最好的那一面表現出來,更不要說結合了。不過,和David Byrne合作後,Annie Clark顯然受他的影響很大,不僅在音樂上的選擇更不妥協,更隨心所欲,連討論的主題都延續了那張專輯。就像〈Digital Witness〉,回到你的座位上,打開電視,打開電腦,看著螢幕上別人怎麼生活,我們成為數位生活的證人,看著別人怎麼生活成了我們的生活型態,同樣的,我們把生活呈現在螢幕上,好讓別人也能訪照著生活。但和Talking Heads一樣的,這些現代生活的問題從他們戲謔的音樂裡聽起來好像完全不是問題,反而更像是值得慶祝活著的原因。

如同我們預知St. Vincent每張專輯都有11首歌一樣,我們同時也知道專輯裡肯定會有幾首抒情的慢歌。〈I Prefer Your Love〉是在她媽媽與死神擦身而過的一次經歷後,她寫給媽媽的歌。在電子仿弦樂的襯托下,她真摯地唱著母女間的經歷和感情,比起說「母親我愛妳」,她選擇了一個有點奇怪的方式表達她的愛:比起耶穌的愛,我更需要妳。而另外一首則是結尾曲〈Severed Crossed Fingers〉,Annie Clark 寫下她最好的歌詞之一。在這裡,她自我貶低,她不保留的坦然自己的傷痛,並同時用熱情擁抱這些負面情緒。有大鍵琴配奏的音樂也比起專輯中的其他歌曲來的溫暖許多。

即使這張專輯比上一張《Strange Mercy》玩的還要更狂一點,特別是扭曲的吉他音效和電子重拍,但我覺得驚喜卻比《Strange Mercy》來的還要少。這可能是因為她把寫歌的重心轉移到音效上的突破,導致聽起來會有種形式重於內容的感覺。當然如果只是把音樂的結構與層次作為主要的評鑑標準,這張無疑是今年最棒的一張專輯之一,不過我想我們想聽到的不只是這些聽起來好像很酷的音色嘗試。我也不是說這張專輯的歌寫的都不好,而是我知道她能寫出更好的歌,不過她讓音樂本身添加了太多可能不需要的堆砌。讓本來《Strange Mercy》裡旋律、情感和音樂之間完美的平衡失去了。這些音效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很直接、很有挑戰性、比較刺激,但刺激過後呢?

by fuse

The Notwist - Close to the Glass

by DOPM
the-notwist-close-to-the-glass.jpg

德國獨立樂隊The Notwist一直不是一組墨守成規的樂團,在Markus AcherMichael Acher這對兄弟檔與其團員的開創下,他們早期的音樂風格雖然玩著硬蕊龐克、金屬,卻在電子編曲奇才Martin Gretschmann的加入下有了不一樣的轉變,從專輯《Shrink》的憂鬱氛圍開始,電子編曲成為The Notwist音樂中的主幹,於是在《Neon Golden》我們聽到了完美融合Glitch電訊雜音與流行旋律的首首曲子,這也是他們評價最高的專輯,不過接下來浪漫、溫暖的《The Devil, You + Me》它的溫度似乎更貼近我們的體溫。

回顧著這些往事是因為專輯《Close to the Glass》的發行剛好是The Notwist成團的第二十五年,能如此持續玩著音樂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如今他們已是德國相當重要的獨立樂隊以及旗手。當時要不是Markus Acher推促著Thomas Morr成立廠牌,我們現在也不會聽到德國獨立廠牌Morr所發行的無數作品

回過來聊《Close to the Glass》這張專輯,其中某些曲子給我的感覺是相對冷調的,但又有一些愉悅的變化,聽起來並不是那麼的一致,但也因此有些意外的驚喜,如著重各式節拍的〈Close To The Glass〉與以吉他為導向的單曲〈Kong〉聽起來幾乎是兩種心情。〈Kong〉的主題是Markus年輕時家裡遭遇水災因而受困的經歷,他幻想自己被超級英雄給拯救,在帶有童心的敘事下,是絕望與希望間的對抗。

另外在作品當中似乎有些像其它樂團致敬的橋段,當然全憑我自己的猜測,像〈Into Another Tune〉急促的虛擬提琴奏鳴不斷繚繞,在旋律上讓人想起Portishead的〈The Rip〉,曲子的行進方式也頗為相似,還有在〈Seven Hour Drive〉當中顫動扭曲的吉他音牆、雷射槍掃般的聲響、朦朧不清的合音,讓人想起My Bloody Valentine的音樂,彷彿向大家宣告The Notwist也是能玩Shoegaze音樂的,而且玩的還不差。

Run Run Run〉取樣了各種不同的聲音來源,除了主旋律外,曲子每一秒的行進都有隨機的元素加入,然而聽著長達九分鐘無人聲的〈Lineri〉像是面對訊息不斷流竄的屏幕,人們在一片無機的海洋上載浮載沉,The Notwist的音樂是訊號,是音符,也是文字,他們始終站在這樣的交叉點上。

Markus被問到為什麼只用英文寫詞,他說他們從以前到現在都受到英美流行音樂的影響,所以自然習慣這樣的創作方式,也因此Markus的歌聲在唱英文時有種特別的腔調,但絲毫不會讓人感覺有不自然的地方,他薄淺不張揚的嗓音一直是樂團的標誌之一。

總體來說《Close to the Glass》是一張在聲音上富有層次的作品,雖然並不具有最原創的風格,但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他們不害怕嘗試,不願停留在原地,即使過了二十五年後依舊如此。

by pblue

評分:

Temples - Sun Structures

by DOPM
Temples-Sun-Struc1188E77-400x400.jpg

記得第一次聽到Temples的歌曲是在2012年年底,某個慵懶的早晨想到許久沒看NME網站,上去瞧瞧他們推薦了什麼音樂。當時網站上有個類似「矚目新團」的播放清單,上面有兩首歌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其中一首是Merchandise的〈Time〉(專輯《Children of Desire》後來選入了年終榜), 另外一首就是Temples的〈Mesmerise〉;〈Time〉雖然因為那搶耳的riff和主腦Carson Cox獨樹一格的表演方式而略勝一籌,不過〈Mesmerise〉明亮爽朗的旋律還是在心中留下了印記,推進的貝斯、灑滿陽光的吉他與鍵盤像個充滿自信的宣言,宣告當下正是迷幻搖滾復興的時代。

Temples的確非常擅長在一首歌的時間內便吸引到聽眾,主唱/吉他手James Bagshaw所寫的旋律彷彿得到The Beatles的真傳,成團後的第一首創作〈Shelter Song〉乍聽之下還真會以為這是The Beatles當年遺落的曲子,乾淨的吉他、令人難以忘懷的旋律、歌曲中段的美妙轉折、純真樂觀的態度,都讓獨立廠牌Heavenly的老闆Jeff Barrett一聽到這首歌就決定簽下他們。首張專輯《Sun Structures》當中的每一首歌都有作為單曲發行的潛力,有幾首之前樂團已經發表過,資深樂迷或許會希望聽到更多新歌,但這些歌的順序安排相當適切,構成一幅完整的聲音地圖,並沒有給人精選集般倉促集結的感覺。

專輯的A面是一首接一首的金曲齊發,在〈Shelter Song〉後接著同名歌曲〈Sun Structures〉,貝斯與鼓緊密結合成Krautrock式的節奏,而人聲與吉他部份帶點東方氣息,不時出現像喇叭又像風笛的演奏段落,樂團拼貼各式新舊元素的能力令人激賞。〈The Golden Throne〉異國風的前奏讓人想起九零年代的英搖樂團Kula Shaker,以鍵盤鋪墊的副歌非常生動、討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Temples的團員來自小鎮,專輯由主腦James Bagshaw在自家錄製及混音,他們的創作比起近期同樣玩六零年代迷幻搖滾的樂團Tame Impala、Unknown Mortal Orchestra等多了一份清新質感,〈Keep in the Dark〉像民歌一般質樸,寫著夜晚飲酒時體會到非常單純的逸樂;慢歌〈Move with the Season〉彷彿一個鄉間的童話,恬靜而神秘。

B面的歌曲實驗性較強。去年的單曲〈Colours To Life〉令我百聽不膩,Bagshaw的吉他像The Byrds一樣純淨、細緻,Adam Smith的鍵盤突然晃入,使人眩暈,這首歌表現出年輕生命的熠熠多彩,Bagshaw的詞帶點哲思(「各種想法的平衡,在你吐露的言語中得到確認 / 文字因為你的表達而安定 / 全心投入而召喚的創造契機 / 愛、慾、時間的流動都為生命帶來色彩」),殷切鼓勵人們熱愛創作與生活。〈A Question Isn't Answered〉可能是全輯最像The Beatles的歌曲,段落間的起伏宛如思緒天馬行空的活動,就算找不到解答,也能享受思考的過程。迷幻風格最顯著的歌曲〈Sand Dance〉為《Sun Structures》的心靈旅程做了完美的摘要,中東風情的吉他旋律令人宛如置身沙漠,背著行囊企圖尋找心中的豐美綠洲,歌曲後段的長篇演奏相信如果在現場聽到必定很精彩。最後專輯以緩慢朦朧的〈Fragment's Light〉結束,在接受整張專輯和煦光束的洗禮後,萬物趨於寧靜,在幽黑的夜讓所有的經歷與回憶沉澱下來。

《Sun Structures》是一張專屬於夏日的專輯,在連日的好天氣中,隨時都感到活力十足,但即便在目前嚴酷的冬日,Temples既古老又創新、飽含陽光的音樂也能幫我們稍稍卸除一身疲憊,這樣對生活純粹的禮讚常常要在第一張專輯中才找得到。

by Debby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