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face - Julia With Blue Jeans On

by DOPM
MOONFACE-JULIA.jpg

天氣漸漸變冷,原本因高溫而煩亂的思緒也慢慢清晰,這時候非常適合聽加拿大音樂人Spencer Krug以Moonface名義發行的專輯《Julia With Blue Jeans On》。以前要是選擇Spencer Krug的創作來整理情緒似乎不太適合,這位多產的創作才子應該患有資訊焦慮症,不論是他參與的哪個樂團(Wolf Parade、Sunset Rubdown、Swan Lake、Frog Eyes等等),他都會把歌曲的每分每秒填得滿滿的,充斥著趣味的元素和古怪的意象,歌曲的爆點常常在人不留神時出現,所以需要投入相當程度的注意力。即使是企圖簡化創作的Moonface計劃,前兩張專輯還是有點雜亂、焦躁。《Julia With Blue Jeans On》把音樂化約到只有Spencer Krug的鋼琴與歌聲,很難想像他會出一張這麼純粹的專輯,在獨立樂界也好久沒有聽到這樣的作品了。

去年Specer Krug和芬蘭後搖滾樂團Siinai發了一張專輯《Heartbreaking Bravery》,當時Spencer Krug剛結束一段感情,歌曲的主題因而頗為黑暗,盡是追憶與憤恨不平;之後他繼續在芬蘭度過一個漫長、寂靜的冬天,大部分的時間只能待在室內,讓他必須花很多時間跟自己相處。雖然身為鍵盤手,他在搖滾樂團中已經很久沒有彈小時候認真練過的鋼琴,他認為現在的獨立音樂或許過於重視後製而不是技藝,《Julia With Blue Jeans On》專輯就在Krug一邊練琴一邊思考事情的情況下誕生。由於Krug也透過這些歌曲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他減少一部份過去愛用的動物譬喻與文學引用,寫出比較直白的歌詞,加上他想修正《Heartbreaking Bravery》所宣洩出的負面能量,《Julia With Blue Jeans On》聽起來非常真誠、不留情地面分析自己(〈November 2011〉的「點火燒了我的音樂,反正也不怎麼樣」),但是又十分浪漫並且帶著一點對未來的期待。

Spencer Krug的確有他的兩把刷子,利用鋼琴和歌聲就勾勒出細緻的畫面。第一首歌〈Barbarian〉情感濃郁的旋律有音樂劇的味道,Krug講述自己與內心黑暗面對抗的過程,希望獲得心愛的人的諒解。〈Everyone Is Noah, Everyone Is the Ark〉描述認同感的困惑,副歌的「I don't know if I can call this home」唱得痛徹心扉,令人動容。

〈Barbarian II〉之後就是一連串的情歌,不過Krug的用字譴詞和表演方式都與眾不同。〈November 2011〉細數一段美好的回憶,看似甜蜜卻有一絲哀傷,Krug提到拋開自己的創作、電腦工具、固有的自我認知,瘋狂投入一段感情,曾經或正在經歷愛情的聽者應該都能感同身受。專輯中最長的歌曲〈Dreamy Summer〉的鋼琴旋律夢幻又美麗,像在夏天和心愛的人慵懶地賴在家裡,聊著嚴肅或者無關緊要的話題。歌曲中Krug和戀人討論神祇究竟存不存在,這個主題在這張專輯中反覆出現,不過他的結論似乎是和另一個人完全心靈相通的經驗,就宛如神啟一般。同名歌曲〈Julia With Blue Jeans On〉的情感也極為濃烈,穿著牛仔褲的Julia是Krug心中美的象徵,他願意放棄名聲、財富、任何一切去找到她。

專輯後半段Krug逐漸轉為和自己對話,〈Love The House You're In〉的第一句歌詞寫道:「很抱歉,我收回之前說要提升自己的保證,我由衷覺得結果會是一場災難」,中間也唱道:「我內心有個假學究,但幸好也有其他的面向」,副歌的「love the house you're in」意味著接納自己,Krug在前幾首歌表達了對愛情的熾烈渴望,但他最終發現,要愛別人之前必須先愛自己。就算他心中依然有環繞的陰霾不知道該如何驅散(〈First Violin〉),就算在爵士風格的琴鍵滑動間,他的戀人似乎即將離去(〈Your Chariot Awaits〉),他已經知道要怎麼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Spencer Krug在訪問中說道,音樂創作並不是一種能夠完整傳達想法的途徑,總是會有許多障礙,但也因為如此,創作者才會不斷嘗試,想要找到更多突破方式,我非常欽佩像Krug這樣認真、有勇氣的音樂人。聽完《Julia with Blue Jeans On》也讓我再次對他卷帙浩繁的作品集產生興趣,他和他的樂團為獨立搖滾注入一股源源不絕的生命力,相信他的動力會一直持續下去。

by Debby

評分:

Arcade Fire – Reflektor

by DOPM
arcade-fire-reflektor-cover-500x500 (1).jpg

聽完《Reflektor》其實心裡有種五味雜陳的感覺,不自覺的感嘆現在的Arcade Fire已經不是他們當初的模樣了,至少不是當初那個在音樂上可以讓我感到深刻的模樣,每次他們有新作品,都得告訴自己不要拿來跟他們第一張專輯做比較,但最後還是會忍不住產生對比,現在回過頭聽他們當初的作品,那種激勵人心依舊不變,反觀《Reflektor》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我也很難形容這樣是好是壞。他們不斷去做新的嘗試,野心越來越龐大,但呈現出來的內容多少有點失焦,就音樂來說《Reflektor》並不是聽一次就會讓人說好聽的作品,雖然這樣講起來好像是張劣作,但其實這是一張需要花時間聆聽的專輯,我一直相信Arcade Fire的音樂都是越聽會越好聽的,所以不死心的願意給它機會的反覆聆聽。

主唱Win Butler陪同妻子Régine Chassagne回到她的故鄉海地,受到當地的音樂以及巴西電影《Black Orpheus》的影響,專輯封面為電影所參考的兩位希臘神話人物;奧菲斯和尤麗狄絲的雕像,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這則關於他們的悲劇故事。原本以為整張專輯的主題會圍繞在這個悲劇上,但好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專輯名稱取作《Reflektor》是受到哲學家齊克果在《The Present Age》中對現代提出的概念所影響,同名歌曲〈Reflektor〉中的歌詞 "In the reflective age" 對應《The Present Age》中的一則寓言,說明現代人熱情的喪失以及擅於冷嘲熱諷,Win Butler認為這個概念也適用於當今網路世代,我們擅於在螢幕前批評卻不敢在真實生活中行動、冒險,臉書上所加入的朋友也不一定擁有朋友的情感,你以為面對螢幕是在面對眾多人,但其實它只是一個折射出你自己的黑幕。

從這首〈Reflektor〉就可以聽出來製作人James Murphy這位LCD Soundsystem的主腦所帶來的影響,他將Arcade Fire的音樂帶往更加電子舞曲的方向,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對LCD Soundsystem沒有好感,我覺得除了舞曲的節拍外並沒有其他更能抓住人心的亮點,反倒曲子變得有點太長、旋律重複性太高。〈We Exist〉講的是宗教、家庭對於同性戀的壓迫,高喊「We Exist!」宣告他們和異性戀同樣擁有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權力。〈Here Comes The Night Time〉受到海地的傳統音樂Rara影響帶來相當熱鬧的氣氛,由於當地沒有電力,當黑夜降臨時所有人都急忙跑回家中的景象成為Win Butler在這首曲子中的主題。

當你喜歡搖滾樂,是否會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所不同,有點不正常,〈Normal Person〉似乎就在講這樣的事,當那些正常人對你投以異樣眼光,甚至讓你覺得自己是不是有些不太對勁時,請不要掩埋那些獨特的想法、興趣,每一個人都有獨特之處,並不是平庸才能被稱為正常。〈You Already Know〉的出現還滿出乎意料的,這首歌Jangle的吉他彈奏實在讓人不斷想到The Smiths,但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有意思的地方。

〈Joan Of Arc〉以聖女貞德的故事重新為整張專輯帶來激勵人心的感覺,不少人猜測這首歌除了故事外是否藏有其它的暗喻。〈Awful Sound (Oh Eurydice)〉和〈It'S Never Over (Oh Orpheus)〉兩首歌則回到專輯封面的故事,就音樂上我自己比較喜歡〈It'S Never Over (Oh Orpheus)〉,有相當重的電氣節拍,但整體卻是呈現出悲傷的氣氛,將希臘神話帶到現代流行音樂中,讓現代人思索死亡與愛情之間的關係。

〈Porno〉講的是觀看情色影像的男孩如何變成一個自私的戀人,直到女孩將他那個自私的自我擊碎。〈Afterlife〉是我覺得專輯中最好聽的一首歌,回歸希臘神話中的死亡與愛情,如果失去生命,這輩子存在的愛就這樣消失了,還是即使到來生都還會存在,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永恆,這終究是人類無法解答的事情。

《Reflektor》讓人想到U2的〈Achtung Baby〉還有Talking Heads的《Remain in Light》等經典作品,Arcade Fire的確也想把《Reflektor》塑造成另一張經典專輯,但音樂卻還是缺乏了那一點動人以及獨特的要素,小提琴的部分消失了,也沒有一首是由Régine Chassagne主唱的歌,不過歌詞的內容比普遍的獨立搖滾樂團來得有意思,缺點就是有點太過龐雜,要講的東西很多,卻沒有一個清晰的脈絡。《Reflektor》是需要花一點時間才能慢慢進入的專輯,但卻還是忍不住想念當初那個最純粹的Arcade Fire,畢竟當時他們誰也不像,只像他們自己。

by pblue

評分:

Friendzone - DX

by DOPM
a3763606103_2.jpg

當初怎麼發現 Friendzone 的?因為我在CMG 對《Collection 1》Mixtape 的樂評看到了這幾句話,「〈Chuch〉聽起來有點像是漂游在灌滿鎮定劑的游泳池裡,而〈Zombies on the Turf Pt. 2〉聽起來像是一群小孩子在和天使踢足球的樣子。」這些比喻實在太妙了,我不得不去找來聽。意外的是,CMG形容的一點都沒錯,就是那種感覺!就這樣,我也陷入了 Friendzone。

兩個加州的嘻哈製作人 James Laurence 和 Dylan Reznick 組合的 Friendzone 在最近這兩年在網路上竄紅,當然,僅僅侷限在嘻哈樂裡中的次文化 - Cloud Rap。這種嘻哈樂最大的特徵就是拍子慢而強勁有力,背景被巨大的合成音效一層又一層的疊蓋,宛如身置於雲層中那般,其中 Main Attrakionz、Lil B 和 A$AP Rocky 都是 Cloud Beats 的愛用者,又或者能說是因為他們這些人的推廣才有所謂的 Cloud Rap。但我並不想要談 Cloud Rap,我不是專家,也談不上是死忠的饒舌迷,我只想談 Friendzone。

即使 Friendzone 也貢獻 beats 給其他饒舌歌手用,包括今年 A$AP Rocky 發行的專輯裡頭的〈Fashion Killa〉,但是他們用今年發行的這張《DX》,他們的首張專輯來告訴我們,他們不只是幫嘻哈歌手做拍子的製作人。這樣子說好了,他們用《DX》來證明他們的音樂是不需要語言的,純粹用音樂來表達情感和想法。就好比其他任何純演奏的音樂,後搖也好,爵士、甚至是古典,如果能用其特定的音樂形式去表達比語言更多東西,那代表他成功地轉達了原創者的意圖。或者,用另一種傳播理論來說好了,所謂的「編碼」(encoding) 和「解碼」(decoding),創作人就像是編碼人,而我們聽眾就是解碼人。在純音樂中,沒有文字的協助,往往靠的是我們對特定音樂意識上的了解而體會其中「密碼」的意涵。而在沒有去了解其系統的「編碼規則」,這音樂對我們來說可以算是無從解讀,是毫無意義可言的。就像到現在,我還是沒有辦法全身投入古典音樂的世界裡頭。同樣的,我也可以想像很多人對於嘻哈樂依然搖頭不解。缺少的只是系統性的「規則」或是「語言」。而也是因為這樣,為了顛覆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次文化不斷地延伸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特性和語言,所以次文化還會有次次文化,甚至是次次次文化,層出不窮。音樂就是最好的例子了,Cloud Rap!?

而我喜歡 Friendzone 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即使屬於嘻哈樂這個圈子裡,但他們非常清楚現在的音樂和他們的位置。在一則訪問中,Dylan 提到很多音樂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聲音就把自己侷限於那個角落,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這些音樂人把他們的音樂貼上了有效期限。當某個次文化過了流行,他們的音樂也將跟著過期。而他們雖然是由這個 Cloud Rap 次文化帶出來的產物,但同時他們也在關注著大局。對於他們來說,現在這個網路的時代正是音樂面臨著衝擊性發展的時代。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方式,能讓音樂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他們自認只是巨大變化中的一小小部分,仍在摸索實驗中。他們以隨你愛付多少就付多少的方式自我發行,把他們第一張專輯放在 Bandcamp 上供人下載。而我相當認同他們的看法和作法,想想看未來 (甚至是現在) 這張圖可能就是你聽到會想哭的曲子的原貌。諷刺嗎?不可思議嗎?其實一點也不會,當我聽到〈8AM〉這曲子,心痛的感覺就從那幾個簡單的鋼琴聲不由自主的浮上心頭。接著搭上去一層又一層的合成音效,像是場難忘卻不堪的回憶,又像是一場多愁善感的夢。

《DX》裡的其他曲子就沒有像〈8AM〉那麼的直接。潛在Friendzone 音樂的一個基因應該就是 glitch。這個被 Aphex Twin 美學化的電子噪音樂手法,在這張裡的其他曲子裡甚至算是更加以放大,不管是聲音扭曲、跳針、當機、類格、重疊,甚至把採樣的人聲循環當作拍子中的一部分來使用。甚至在〈RETAILXTAL〉中直接取樣了 Aphex Twin,算是一種致敬吧。而在〈LUV YOU MORE THAN ANYTHING〉裡,聽起來像是取樣了瑪麗亞凱莉的歌,卻將不同元素拆開來再重新整合成另一個樣子的 R&B 曲子。當你跳過了他是一種惱人噪音的障礙後,你會慢慢的體會其實這壯大混亂的音效中,其實隱藏了不少很美的旋律和拍子,而更多的是語言無從表達的感受?情緒?願景?想像?

而他們的確踏出了他們所說的傳統既定的概念,剩下來的就靠我們自己的解讀了。

by fuse

Melt-Banana - Fetch

by DOPM
url.jpg

暌違了六年,日本噪音搖滾樂隊Melt-Banana終於發行了這張新專輯《Fetch》,在耳膜經過幾次《Fetch》的震撼教育之後,會發現這可是一張比今年一半以上歐美搖滾專輯還有趣的作品啊,不過現在樂隊成員只剩下主唱Yasuko Onuki和吉他手Ichirou Agata,缺少了鼓手及貝斯手也讓他們在製作這張專輯上下了不少苦功,所以整張專輯的鼓和貝斯都是由軟體所編製的,但你在聽這張專輯並不會感到那種軟體編曲的生硬感,聽起來就像是真實且富變化性的高速機械式鼓擊以及貝斯韻律線。

不同以往粗製的錄音風格,他們想讓《Fetch》聽起來高傳真一點,所以每一道音軌都異常的清晰,在曲風上也變得流行一些,將節拍慢下一點變得可以讓人跳舞,像是〈Infection Defective〉就是他們以前沒嘗試過的曲式,這首除了前奏高頻的吉他噪音外,聽起來就如同一首歡樂的舞曲,搶耳的貝斯線與Agata變化多端的吉他效果實在讓耳朵無法移開焦點。有時候你會覺得Agata的吉他效果聽起來實在是太變態了,因為他可以製造出電子聲效與噪音同時兼容並蓄的效果,相當令人佩服,除了高頻的吉他外,Yasuko的聲音也是另一種高頻的攻勢,更是Melt-Banana充滿高能量的主要來源。

聽到〈Zero+〉時,突然變得詭異的寧靜,接著開始出現一群青蛙的叫聲,原來這是Agata在日本德島市的某個夜晚所錄製的聲音,他覺得那像是青蛙的歌聲,這部份算是專輯中滿有趣的一個小插曲,又讓我想起Jim O'Rourke的青蛙專輯封面,其實他們也曾經在九零年代時幫Jim O'Rourke暖場過,原來大家對青蛙都有共同的愛。

如果不嫌太吵,《Fetch》倒是能給人一種向前突破的力量 (不管前方有什麼),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即便是怎麼樣都聽不懂Yasuko到底在唱些什麼。整張專輯我最喜歡的歌其實是最後一首的〈Zero〉,但聽到這首歌時並不覺得整張專輯已將到了尾聲,反而像是另一種開始,這首歌跟其他專輯裡的歌都不太一樣,Yasuko用了很特別的唱法,聽起來有點像是好幾種小動物的叫聲,還滿可愛的。提到小動物,讓我想到他們在德國接受訪問時挑了一張好似小鹿斑比的原聲帶來聽,但沒仔細聽他們說了什麼,然後下一張挑的是Kraftwerk的《Computer World》,這麼跳躍的選擇給了我一個有趣的關聯圖:小鹿斑比 -> Kraftwerk -> ? 這個 (?) 讓人好奇會是什麼呢,好像在做圖像聯想的智力測驗一般,而他們的音樂也給人-> ? (接下來會怎樣) 的感覺。

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跟香蕉也有關,逝世的Lou Reed曾經多次邀請他們作為暖場樂團,不知道他聽過這張專輯了沒,如果聽過,他會喜歡嗎?如果世界上還有Melt-Banana這樣的樂團,他應該可以放下心將世界交給這些噪音客了。

by pblue

評分:

Kitchens of Distinction - Folly

by DOPM
Kitchens-of-Distinction-.jpg

今年除了Sebadoh的《Defend Yourself》以外,我另一張期待的老團復出專輯就是Kitchens of Distinction的《Folly》,這兩張專輯碰巧都取了自我貶抑的標題。Kitchens of Distinction的境遇或許比Sebadoh更波折,作為瞪鞋樂風的開創樂團之一,Kitchens of Distinction卻由於主唱Patrick Fitzgerald的歌詞過於露骨和過去順從廠牌指示而做出的錯誤決定,而從來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自從1996年停止活動後,主唱兼貝斯手Patrick Fitzgerald、吉他手Julian Swales和鼓手Dan Goodwin便回到各自的正職工作崗位,除了死忠樂迷以外,極少人期待他們重組。如今他們不顧大家預期與否,在十七年後推出新專輯,Patrick Fitzgerald因而笑稱樂團是因為「Folly」(愚蠢)才這麼做,「Folly」也是很英國式的說法,就像英國人熱愛關照的自家花園一樣,泛指美麗而無用的事物。

在我看來,我當然覺得Patrick謙虛過了頭,新專輯《Folly》的確美麗但絕非無用。如同過去大膽描寫同性情慾甚至公然詛咒柴契爾夫人一樣,Patrick再次把赤裸的情感、爭議性和頹美帶入瞪鞋音樂,讓它不只是漂亮且輕飄飄的呢喃。以年齡增長和他過去幾年間生過的一場重病等個人經歷為靈感,新專輯的主題圍繞著衰老與死亡,以及在這樣絕望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生活中的美好與喜悅。Patrick的語言有如詩般的韻律,充滿文學引用,Julian Swales用他仍舊絢麗的吉他聲響纏繞著這些字句。

第一首歌〈Oak Tree〉算是完美的主題摘要,捕捉了一對同性戀人永誌不渝的愛情,從年少時的激情,其中一方生病時另一方的不離不棄,到最後一方過世時的悲傷,Patrick Fitzgerald略為嘶啞的聲音和Julian Swales繚繞的吉他把這個故事說得十分動人而不流於濫情。關於二十世紀初名媛Marchesa Luisa Casati的歌曲〈Extravagance〉就處理得非常華麗,吉他疊了一層又一層,舞動的貝斯像她優雅的身段,歌詞描寫她多樣的飾品與精細的衣裝,整首歌最後戛然而止,似乎代表她的香消玉殞。

死亡的陰影籠罩專輯中許多歌曲,像是專輯中的亮點之一〈Photographic Rain〉,描寫一對殉情的伊朗同志戀人,〈Wolves/Crows〉重現王爾德筆下渴望青春永駐的Dorian Gray。關於身體機能退化的〈No Longer Elastic〉還採用一段Kitchens of Distinction以前歌曲〈Under the Sky, Inside the Sea〉的旋律,彷彿想找回過去的氣力來對抗無法逆轉的結果。幸好《Folly》中的歌不是每一首都如此黑暗,單曲〈Japan to Jupiter〉向七零年代的華麗搖滾場景致敬,聽者很容易就感受到樂團對當時情景的美妙回憶。〈I Wish It Would Snow〉寫出愛情中的甜蜜時刻,捨不得離開心愛的人身邊。專輯最後以〈The Most Beautiful Day〉結尾,即使人生艱難痛苦,每個人都想在其中找到一絲美好。

我最喜歡的歌可能是第三首〈Disappeared〉,原來質問愛人行蹤的歌也可以寫得如此詩意,「你消失的那晚 / 去了哪裡呢 / 是在Conn湖邊和獨角獸共舞嗎 / 黑暗降臨時你是否因害怕而顫抖 / 還是享受著林間夜晚全然的靜謐?」,Patrick Fitzgerald說他寫這首歌時想像由Scott Walker來演唱,要是Scott Walker還對唱一般旋律的歌感興趣就好了。

可能因為製作經費有限、團員都各有工作而時間壓縮,鼓手Dan Goodwin沒有全程參與、製作人決定等原因,《Folly》並不能說是張完美的專輯。專輯中鼓聲大抵聽起來都很薄弱。我喜歡Patrick Fitzgerald現在更顯得睿智的歌聲,不過混音時可能太過於強調他的聲音,以致於有時候人聲和吉他聲搭不太起來,甚至給人相互傾軋的印象。

無論如何,Kitchens of Distinction在種種困難之下做出了這張美麗至極的專輯,已經是一件珍貴無比的禮物,我很難要求更多。這張專輯應該不會為他們帶來多少實質收入,Patrick目前的身體狀況也不允許樂團展開全球巡迴,他們的新作標示了又一個和命運對抗的證明。如果還有能力,我祈願他們能繼續做音樂,不要停止。

by Debby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