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 - 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

by DOPM
jesu-everyday-i-get-closer.jpg

Jesu的專輯封面總是呈現出一種灰色朦朧的調性,這張《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也不例外,灰階色彩的花瓶、雕像,欲透露出音樂的調性卻又不讓人猜透。

要聊Jesu的這張專輯之前就不得不先小小介紹一下這個音樂計畫的背後主腦Justin Broadrick,他出生於英國的伯明翰,受到嬉皮父母的影響,從小就有很好的音樂品味,也時常流連在英國鄉間的景象,這樣的景象與畫面的色彩時常在Jesu的音樂中表現出來,年輕時期所聽的龐克與重金屬音樂成為他玩音樂的養份,短暫待過輾核樂隊Napalm Death,以及組成Godflesh玩起工業金屬,接著還有電子音樂、氛圍、噪音等音樂類型的個人計畫,雖然Justin Broadrick擁有這麼硬底的背景,但他在兩千年後所組成的Jesu在音樂上相較起來就平易近人許多,甚至比其他個人計畫擁有更豐富的情感,以重金屬音色的吉他音牆為主,長篇慢節奏的編曲手法讓樂評人們對Jesu的音樂套上「後金屬」這樣的名詞,但Justin Broadrick本人對這樣的稱呼並不以為然,他寧願稱自己為後龐克或是龐克,拋開這些音樂名詞的遊戲,Jesu音樂中朦朧的音牆意外的也吸引到一些原先就喜歡Shoegaze樂迷,至少對我來說就是如此。

Justin Broadrick的年齡雖然已經超過四十,但他還是開玩笑的稱自己才二十九歲,如果不先認識他,或許Jesu的音樂對我來說聽起來的確像是一個憂鬱少年所作出的音樂。最近作為人父的他,對孩子降臨在他身旁受到很大的啟發和力量,在這樣的靈感下《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中的音樂聽起來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像是觸碰著被披上一層灰色的朦朧罩紗的肌膚,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溫度,當然Justin Broadrick的天性難移,在一些小地方還是暴露出他過去作為金屬樂手的身份,聽〈The Great Leveller〉這首長達十七分鐘的曲子時,先是以為是一首可以預料到情節的後搖滾歌曲,但在中段就突然來一段金屬刷扣蹭蹭好幾聲,也不管別人會不會覺得突兀,但對我來說這是Jesu音樂有趣的地方,因為他在曲風的守備範圍上保留了一定的彈性。

他在專輯中唱著淺顯的歌詞,但卻營造出一些衝擊的意象,像是〈Comforter〉唱著:「你希望他們消失在此,被送去地獄,永不復返嗎?你希望天空被開啟,降下無止盡的雨將他們沖走嗎?」聽起來是一種將恨意化為意念的描述,而同名曲〈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則是一種對生命起源的追尋,假如孩子的出生象徵父親的死亡,他彷彿再一次透過音樂看到了生命光源的起點。

雖然〈Grey Is the Colour〉這首器樂曲並沒有專輯其他歌曲來得動聽,但歌名呼應了先前所提到這張專輯封面的灰色調,要是個人的顏色喜好也代表著一個人的信仰,那Justin Broadrick對灰色的信仰就在這首歌有所表明了。《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提醒著人們,他們每過一天都距離那塊無名之地又更近了一步。

by pblue

評分:

Album: Every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 [2013] Drone, Shoegaze, Post-Rock, Post-Metal

Moby - Innocents

by DOPM
innocents-cover-web.jpg

首先,會寫這篇樂評純粹是因為看到Moby 在衛報上的訪問,裡面,Moby 提到了一些很個人的問題和看法,讓我覺得很驚奇。1999年,《Play》 剛發行的時候賣的還普普,後來因為把整張專輯授權作為廣告曲及電視電影配樂,頓時使他聲名大噪。接著發行的《18》 專輯也大受歡迎唱片大賣。講難聽點,他根本就是在撈錢。就算你不去找他的音樂來聽,我也保證你肯定聽過他的音樂。你不能比這更 sell-out 了。但是在同一篇訪問裡,他也提到了一點我覺得還挺有趣的觀點:所以他從汽車公司拿錢是不對的,但我們去買廣告裡的那些車子就是對的?這似乎有點雙重標準...?

也因此,我從來沒聽過有人說他們是 Moby 的粉絲。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的音樂就像網路上那寫看不完又拍得很美的照片,沒有主角,沒有故事,也沒有任何線索。你喜歡就拿去用吧,印出來貼在牆上,轉貼到自己的部落格,你愛怎麼用就怎麼用。這種有無名性質的現代電子沙發音樂特質也正是能這麼受廣告商的青睞的原因之一。而我,雖然我也不會說自己是他的粉絲,可是他的音樂有時還是會鑽入我的播放清單,在我生活的 soundtrack 中插入那些屬於廣告般的時段。而且往往是那些帶點傷感的慢板 ambient 曲子,我覺得 Moby 是做這類音樂的能手。可能因為他本身也是個非常抑鬱/焦慮的人吧。

從衛報上學到的新鮮事,就是他幾年前還是個重度酗酒的人。常常在酒吧裡喝到爛醉神智不清。訪問的人問他,為什麼我們都不知道?新聞怎麼都沒有注意到?Moby 說他只是想要買醉,最多在公共場合丟人現眼,也沒甚麼特別引人注目的舉動,像是酒後開車肇事之類的。剛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相當驚訝,因為在我印象中,他就是個吃素然後滴酒不沾的人(因為本來就對他興趣不大,所以也沒去了解那麼深入)。現實中的他,竟然是個藉酒消愁到嚴重酗酒的人!而這點讓我不得不想到他的「成功」。在他成為我們都知道的Moby前,他曾經加入龐克團,翻唱 Joy Division;在接觸電子音樂後,充其量就是另一個電子音樂人。而《Play》和《18》的意外成功,把他從一大群音樂人中抽出來,賜給他金錢和名氣。但他在幹嘛?在酗酒,在嗑藥,在眾人面前羞辱自己。是他在逃避成名後帶來的負擔嗎?還是他自己的個性使然?我想只有他自己跟他的心理醫生知道。不過,我覺得這種自我貶低的意識是挺可取的,我真的很不喜歡那些成功的人那副自以為是的嘴臉。當然我也知道藥物濫用並不是自我貶低最健康的方式... 而他現在也已經戒掉了。

在《Play》和《18》之後,大家像是約好似地開始忽視他的存在,除了他有發新專輯再提一下 。而他也幾乎每兩三年就會跳出來說他還存在,還在做音樂。新專輯《Innocents》 也不例外,甚至比前幾張還更像《Play》。即使這次,他找來很多歌手客串包括 Wayne Coyne,Mark Lanegan 等。這音樂還是很... Moby,那種帶有無名性質的現代電子沙發音樂。至於歌曲,我覺得沒有必要一一去介紹。如果你聽 Moby,那可以去找來聽,他又發一張還不錯的專輯,像是〈A Case For Shame〉和 〈Almost Home〉 都是經典的 Moby。推薦 〈Going Wrong〉和〈The Lonely Night〉,如果你喜歡他《Wait For Me》 那種靜謐沉睡的調調。而他以後的音樂生涯恐怕也只剩下這條路,千篇一律的做這些Moby的音樂。

by fuse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 Inform-Educate-Entertain

by DOPM
rsz_psb_iee_cover.jpg

有一陣子我非常熱中於跑步。不特別是為了鍛鍊身體而跑,也不是有計劃性地為了參加馬拉松而練習。那是涼爽的春天,我得到夢想已久的職位、進入頗具規模的公司已經半年,可是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太叛逆,或是因為公司裡的意識形態太過壓抑,我竟然算是很不快樂。在辦公室的時候不被允許聽音樂,連加班也不行戴上耳機,忙碌的生活讓我無從接觸新的音樂,於是絕望的我只好在下班後轉開手機裡的網路電台,開始奔跑。與其說我是運動,還不如說我是在逃跑。這讓我覺得我可以跑脫體制的框架,也讓我明白就算好久沒有打開耳朵,我仍然擁有能夠聽見好音樂的感動。

總之這是我初識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的故事,他們是來自倫敦的匿名雙人組合。J. Willgoose, Esq.負責吉他、班卓琴(Banjo)、和其他絃樂器,以及電子樂器和Samplings(取樣),Wrigglesworth除了電子樂器之外,另外還負責鼓及鋼琴(註一)。不只團名啟人疑竇,連兩個團員的名字很顯然也不是什麼真名。

說實在90年代以降使用Samplings以電子樂器混音的樂團不勝枚舉,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在千禧年之後還可以讓我跑一跑就突然停下來的原因大概不是因為他們的音樂很chill,而是因為他們的音樂很有畫面感,我好像非得停一停不可,仔細聽聽Sample的段落都在說些什麼,仔細感受一下那些音符在背後交織了什麼鬼故事。當然這種聽起來有一點像是躲在廢棄的倫敦地下鐵鐵道的派對音樂完全是勾得我無限神往,身旁閃過車燈和其他跑者的影子,我卻好像是宇宙裡唯一靜止的人。

回家以後我仔細檢查每一個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被放在YouTube的Clip,我才發現原來他們Sample的段落都是當年政教片的元素,簡直帥呆了。

據說最早的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公眾服務廣播)一般被認為是在1927年被準備開張的BBC(英國廣播公司),基本概念是提供普遍性的服務、多元的頻道,使得不論是何種概念下的少數族群也有機會像菁英階級們一樣有得到資訊、和被啓迪的機會。由於立意如此美善,所以許多歐洲國家爭相效法,荷蘭、丹麥、瑞典等國也相繼成立公營的廣播公司。然而想也知道,在國家機器下運轉的媒體渠道,還不被一些擁有權力的達官貴人們拿來當作控制人民思想的武器嗎?(註二)又或者是說,當一個傳遞訊息的媒介被大眾廣為認可並且信賴的時候,誰又能保證接收到訊息的我們還能夠think outside the box、以批判的態度思考呢?

好險我們有藝術家。藝術作品裡面如果出現跟政府有相關的元素的時候,通常我們都會知道要反思一下,所以好險我們有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帶來的《Inform - Educate – Entertain》提醒我們不要太相信公共廣播電視服務。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帶有明顯諷刺意味、教化眾生的創作,原來他們不是第一人。80年代中期的時候像Big Audio DynamitePaul HardcastleColorbox等人馬已經幹過一票這樣的事了!(註三)雖然我也是80年代的信徒,但是大概在這樣的題材上,我更被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感動,可能是因為我們是共享同一個世代的人,可能是因為我今年(2013)在台灣有去反媒體巨獸的遊行,也可能是因為今年一直有人在問為什麼我們的公視董事會難產,也可能是因為我現在剛好到了一個生命的階段明白什麼叫做「壟斷」。壟斷是資源分配不均,壟斷是世代不正義,壟斷是勞資對立,壟斷是人民只能把票投給自己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壟斷是大部份的人沒有選擇的餘地。

J. Willgoose, Esq.承認他們的現場無法很完美,因為他們必須配合正在播放的影片演奏(註四),這種活生生的古今交會不是很使人興奮嗎?聲線是21世紀,Sample卻來自已經遠離了的過去。然後我們會發現,啊,過去從來不曾過去。

by Pheebs

Sebadoh - Defend Yourself

by DOPM
sebadoh-defend-yourself-album.jpg

根據主腦Lou Barlow的說法,Sebadoh繼1999年以後首次推出的新專輯之所以叫做《Defend Yourself》,是因為他和團員Jason Loewenstein同時寫出歌名是〈Defend Yourself〉的歌曲,其中Lou Barlow的歌曲改名叫做〈Arbitrary High〉並收錄在去年發行的《Secret》EP,Jason Loewenstein的歌曲則在專輯中可以聽到。十四年以來從未斷絕聯繫,卻是首度一起錄製專輯長度作品的Jason和Lou,對於樂評界冷漠的回應確實非常需要為自己辯護,而Jason在〈Defend Yr Self〉一曲當中的簡單的兩句歌詞就足以傳達他們長期被誤解的心情:

A court of kangaroo
A man stands accused

不少樂評都提到《Defend Yourself》是Sebadoh睽違十四年的新專輯,而結果令人失望,因為專輯聽起來不像《III》或不像《Bakesale》,或者歌曲創作不夠到位;雖然我部份同意這些看法,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經過十四年的時間而完全沒有改變。Lou Barlow和Jason Loewenstein這十四年間在音樂界都非常活躍,尤其是Lou,除了推出最後一張The Folk Implosion的專輯、和J Mascis盡釋前嫌重組Dinosaur Jr.以外,也發行了兩張個人專輯和一些小作品;Lou在《Defend Yourself》的創作有幾首就像是他上一張個人專輯《Goodnight Unknown》的延伸,所以Sebadoh在《Defend Yourself》上的音樂基調都是有跡可循的。另一方面,即使時間倒回十四年前,Sebadoh當時的專輯《The Sebadoh》也是惡評連連,因為他們首次採用比較高規格的製作,而抹去一部分原本低傳真的樸拙感;再往前推回《III》甚至更早的時期,Sebadoh專輯中的歌曲也是品質不一、風格雜亂,總之,他們從來都不是一支符合大家期待的樂團。

所以《Defend Yourself》究竟聽起來如何呢?每首歌都延續了他們一貫的低傳真特色,聲音帶著一點髒濁,由於經費有限,專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錄完,並且由Jason Loewenstein混音,給人自然、不假修飾的感受。Lou Barlow寫的歌曲旋律依舊非常漂亮,開場曲以及第一首單曲〈I Will〉談到他最近婚姻的結束和追求新生活的決心,輕快的曲調時而被間奏或鍵盤聲打斷,似乎在提醒聽者美好旋律下的哀愁,或許年歲的滄桑讓他無法再像過去一樣純粹活在音樂裡、毫無保留地傳達出挫敗情緒,但也展現出他願意面對危機、成熟的一面。〈Love You Here〉則和《Goodnight Unknown》上的歌曲〈Sharing〉相去不遠,音場混濁,用簡單的主副歌將私人情感開誠布公;也許這邊就帶入Jason Loewenstein的創作會提高專輯的可聽性。專輯中段中板的〈Oxygen〉和〈State of Mine〉的旋律幾乎是愉悅的,需要讀歌詞才知道其中的自嘲語氣,音樂上樂團可能可以再玩出更確切表達情感的方式。Lou在專輯尾聲的兩首慢歌〈Listen〉和〈Let It Out〉算是找回了他打動人心的多愁善感特質,只是一切似乎來得有點太晚。

許久沒有以Sebadoh名義發表作品的Jason Loewenstein反而火力全開,他和新鼓手Bob D'Amico曾是獨立搖滾樂團The Fiery Furnaces的現場樂手,兩人默契十足,〈Beat〉一曲光聽前奏三件樂器的互動便很精彩,Jason的歌聲略為扭曲,唱著對生命出路哲學性的探問,中段和後段的樂器Jamming比任何Dinosaur Jr.近年來的歌曲都更怪異及有趣。〈Defend Yr Self〉所道出的不明憤怒很容易令人感同身受。討論悔恨與遺憾的〈Final Days〉和〈Can't Depend〉都帶給我很多驚喜,前者的吉他間奏重現了一些過去Sebadoh的音樂中難以言說的神秘與深邃,後者就讓我發現Jason的歌唱技巧還是沒什麼進步。

鼓手Bob D'Amico在《Defend Yourself》上只有一首純演奏曲〈Once〉,如果在現場應該是會讓觀眾跟著搖擺的曲子,我個人很喜歡這首歌,它指出Sebadoh目前的陣容還有很多還沒發掘的可能性,作為一首連接功能的曲目也非常成功。

《Defend Yourself》的整體性極佳,對像Sebadoh這樣曾以惡搞和怪誕著稱的樂團,這算是一項不錯的成就,不過我依然會希望歌曲有更多不同的變化、希望他們的創作中有更多的戲劇性與激情、希望混音能有《Bakesale》和《Harmacy》當中的透明感。當然《Defend Yourself》也有很多我喜歡的地方。無論如何,我相信Sebadoh現在做的就是他們現在真正想要做的音樂,如同Lou Barlow在〈I Will〉當中唱的:"I'm still the same, and if it's leaving I must do, to be true, I will"。為了表現真我,他們寧願遭受誤解也不違背自己的心意,這在現在獨立音樂界是多麼難得的事,因此我還是會繼續支持Sebadoh,期待聽到他們之後的新作品。

by Debby

評分:

Jessy Lanza - Pull My Hair Back

by DOPM
HDBCD019.png

自從喜歡Burial的音樂之後,我常常會去關注他的廠牌Hyperdub的發行品,而且都會得到一些意外的收穫,這個英國的獨立電子廠牌可以說是當今幽暗節拍最棒的源頭,不管細分的電子音樂風格,獨特的氛圍是建立起廠牌口碑最重要因素,另一點就是廠牌發行了許多優秀的女性電音樂手、DJ的作品,像是Laurel Halo、Cooly G、Ikonika等,當然還有新加入的Jessy Lanza,除了市面上由白人男性製作的流行電音作品外,我們還有更多的選擇,這些選擇甚至更棒,如果你問我電子音樂的未來在哪,答案很明顯的就在眼前了。

Jessy Lanza在Hyperdub發行的第一張專輯《Pull My Hair Back》初聽給人的感覺彷彿產自英國,但後來查知她其實是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哈密爾頓。雖然她擁有爵士演奏與鋼琴的學位,不過對R&B (節奏藍調) 更是情有獨鍾,所以她在專輯裡依仿著節奏藍調的唱腔來表現歌曲,然而對電子音樂的興趣則是來自她曾在音響公司工作的父親,父親在她年輕時便去世,留下了一些合成器與鼓機,這份遺留下的禮物成為她探究電子音樂的起點。

在經歷與Junior Boys團員Jeremy Greenspan的合作,Jessy Lanza從一連串對合成器的實驗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搞懂父親留下的PolyMoog合成器,把聲音帶到她的專輯裡,比起軟體的合成聲效,她更喜歡類比合成器由電壓震盪帶來的音色,於是在《Pull My Hair Back》聽到的聲音都是具有彈性和廣度的。

當然這並不是一張晦澀的實驗電音作品,反而挺適合在一天結束之際撥放,讓人沉澱一下複雜過度的思緒。〈5785021〉融合了Dub-Step與她節奏藍調的唱腔旋律,扎實的低音拍點圍繞漂浮的聲響氛圍,或許嗓音有些刻意性感、充滿距離感,但確實有她的迷人之處。從〈Kathy Lee〉聽到的是聲音分離在音場中,用細微且慢的方式來形塑歌曲,帶來一種黑暗深處藏有微光的幻覺。

聽了〈Fuck Diamond〉會讓我感到這些合成器音色的搭配實在太正點了,節拍音軌的堆疊行進也很有意思。專輯裡最流行的曲子莫過於是〈Keep Moving〉,整個節奏的感覺都抓得很對,不過我更喜歡的是〈Against the Wall〉,歌曲旋律很棒,聲響鋪陳獨特,讓人享受有趣的聲音的同時也具備美好的歌聲旋律。

《Pull My Hair Back》是一不被風格侷限的作品,你可以很純粹的享受在歌曲的每一個細節中,感受聲音與聲音之間的起伏,在節拍之間呼吸,最後你一定會相信Jessy Lanza的才華肯定不只這樣。

by pblue

評分:

Written and Produced by Jessy Lanza and Jeremy Greenspan , thanks to 'Jed the dancing guy.' Shot in Hamilton, Canada. Taken from the album 'Pull My Hair Back' Hyperdub September 2013 Buy the album at Itunes: https://itunes.apple.com/us/album/pull-my-hair-back/id685744479 Produced and directed by Lee Skinner : http://almythal.com/ All Rights: Hyperdub 2013 - while you're watching - why not check out some of our other videos?

Uploaded by KayButtonJay on 2013-09-12.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